农夫山泉武夷山工厂在全国首创“泡茶水”。 伊凡 摄
智慧税务云厅为群众提供便捷办税服务。罗光耀 摄
印象·泰自然茶汤温泉度假村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武夷山旅游业态。罗光耀 摄
省级重点项目武夷新区体育中心加紧建设中,将是承办2022年第十七届省运会的主场馆。 罗光耀 摄
武夷新区罗光耀 摄
盛夏南平,闽北绿能潮涌。
22日,2021福建东南科技论坛——林产工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南平拉开帷幕,知名专家学者、业界代表等济济一堂,为南平打造千亿产值林产工业建言献策;一根9000米长的人造纤维,重量仅0.8克,这是来自福建闽瑞新合纤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内首创,名副其实的“闽北造”;跳出南平看南平,立足闽浙赣交界中心城市的通道优势,南平联合衢州、黄山、上饶共建区域旅游“联盟花园”,互利互惠,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
这些运笔,汇聚而成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生态为先,向绿而兴。今年以来,南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抓好“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上半年主要指标实现“双过半”,发展态势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生态美,走绿色发展之路
对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今年3月到南平考察时也殷殷嘱托。牢记嘱托,南平勇担使命,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近日,武夷山生物研究所科考调查员在武夷山野外科考时首次发现了古氏草蜥这一物种,再一次刷新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的纪录。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智能大屏清晰展示了公园范围内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实时状态,“天空地”一体化全天候监测体系搭建起生态管护的“防火墙”。
如此,公园生物圈不断“添丁”,各项生态环境指标日趋向好,显示着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代表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渐显,共商、共管、共建、共享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新模式逐渐形成。
无独有偶,顺昌也兴起了一场同样的改革。自古就是“闽江起源处、顺达昌盛地”的顺昌县,境内河流奔腾、交错纵横。作为闽江源头的绿色屏障,如何守住这一份生态资源家底,从2018年3月开始,针对“九龙治水”的沉疴痼疾,该县开始了一场全新的生态监管模式改革。
大干镇率先试点。以前,河湖流域、乡村道路、森林资源、人居环境等分管部门各有“一亩三分地”、各扫“门前雪”,职能既交叉又存在盲区,问题上不来、处置不及时,监管往往流于形式。“改革六位一体,整合6个部门的37项巡查内容,变成一个部门的事,成立县乡两级生态巡查管理中心。”生态巡查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文说。
缘此,化繁为简,政出一门,采用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第三方福州雪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服务,专职的巡查专管员应运而生,专门负责“挑刺”,由县生态巡查管理中心分发给乡镇部门,形成工作闭环,效率上大大提升。但是,人员和资金投入却大幅缩减,人员由原来的637人压缩至76人,将原来分散在6个部门的300多万元资金统一使用,大幅压缩投入。
“改革后,打通了生态巡查‘最后一公里’,而且解决了用工规范问题,让巡查工人工资、保险都有了保障。”张庆文说,以试点大干镇为例,以前光河道管理员就聘了10个,现在全镇只需要4个生态巡查专管员,两两搭档,六位一体,现已发现生态问题4164件、已处理4114件、正在处理50件,处理率达98.8%。
改革在工作效率上做“加法”,在投入上做“减法”,提升生态治理能力,2020年顺昌获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目前,顺昌县改革探索已在全省乃至省外许多地方推广,我们正在摸索无人机等智能化巡查模式,制定巡查行业标准,将这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进行到底。”张庆文说。
改革的命脉在于“系统治理”,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修复,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治林、治茶等修复项目协同推进。
“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顺昌。”作为全国唯一的杉木之乡,顺昌靠山吃山,将这些木材采伐变现,成了林农祖祖辈辈不变的生活方式。“大批林木砍光,森林质量一落千丈,有林无材,大径材杉木基本没有,生态环境也敲响了警钟。”县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说。
从经营模式上改变,顺昌开始采用“采伐时保留阔叶树+不炼山耙带整地造地”等模式,变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将一次性主伐变为择伐。如此,以“树种珍贵化、木材大径化、结构复层异龄化”的近自然经营模式,作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必由之路。
目前,顺昌已完成收储林木林地面积7.62万亩,林场更看重长远账,阔叶林、林下经济等让林场有了更长远的打算。3年来,林场将银行8.1亿元资金导入林业,3272户林农户均达24.76万元,林农不砍树也致富。
武夷山燕子窠茶园亦是如此。通过科研团队“高位嫁接”,茶农广泛栽种大豆、油菜花等绿肥作物与实施物理防治虫害,结合沟施茶树专用有机肥等茶园土壤环境优化技术,提升茶园土壤健康、优化茶园生态环境,同时改善茶叶品质、减少茶树病虫害发生,推进当地产业生态化转型。
“以南平市成为全国首个获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级市为契机,我们将持续探索生态银行、海绵城市、林业碳汇、绿色金融等创新模式,力争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走前列。”市领导说。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港澳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