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视点

做好“海”的文章——福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上)

2025-08-16 11:30 福建日报
  
  8月15日,国家一级渔港——东山县澳角渔港内,一艘艘渔船整装待发迎开渔。本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本报记者 方金春 张颖 陈旻
  “快开渔了!”台风“杨柳”刚过,东山县澳角村游人如织,渔港一片忙碌,数百艘修葺一新的渔船蓄势待发,好一幅渔旅融合、向海而兴的乡村美景。
  2024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到澳角村考察,深情寄望:“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从“海上福州”“海上福建”到海洋强国,蓝色信念一以贯之。福建牢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瞄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踏浪前行。
  召开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举办世界航海装备大会,陆续出台《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新一轮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意见》等文件,不断优化“一带两核六湾多岛”发展格局……2024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21%,海洋经济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当前,福建正锚定海洋强省建设,加快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开辟新赛道并重,奋力打开海洋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一片“田”见证海上粮仓之变
  从近岸浅水向深海远海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海洋资源是丰富的,但不是无限的。随着近岸有限的养殖资源受到制约,与其他海洋大省一样,福建面临近海生态环境承载力持续降低的压力。
  必须加快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渔业体系。福建吹响了向深远海进军的号角。
  休渔期的福州连江定海湾,千帆归港,静谧如画。而在外海,漂浮着钢铁打造的“深海粮仓”,在平静的海面下,这里的生产一刻没有停歇。
  “振鲍1号”“振渔1号”“定海湾1号”“乾动1号”“闽投1号”……一座座平台“拔节而起”,让这片曾以传统渔业养殖为主的海湾,成为全国深远海装备养殖的“试验田”。
  由近岸浅水向离岸深海转移,由“汗水渔业”向“机械渔业”“智慧渔业”转变,2018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启鲍鱼、大黄鱼等海水养殖业升级。
  首次举办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全国首创深海养殖装备租赁试点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体系,完善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体制机制接连创新,逐步释放政策红利,更多闽企加入深远海养殖的创新之路。
  截至目前,全省投建深水大网箱6005口、深远海养殖装备25台套,养殖规模全国领先,在全国形成示范。2024年,福建深远海养殖规模、水产品出口额均居全国第一。
  海上牧场生机勃勃,福建渔船向深蓝驶去——
  在遥远的南极海域,全国最大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福远渔9199”号正在作业。今年3月,这艘我省自主设计研发的远洋渔船从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启航,历经一个多月到达南极,开展捕捞、连续加工处理、自动包装运输作业等“一条龙”作业。
  放眼全球,在毛里塔尼亚,福建的宏东渔业投资建设了我国境外投资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在印度尼西亚瑟兰岛,福州宏龙水产投资的渔业养殖基地带动就业近1500人……福建已有12座境外渔业综合基地,形成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拥有远洋渔船630多艘,作业海域分布在我国专属经济区以及三大洋等地,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202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924.7万吨、同比增长3.9%,均居全国第三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全国第一。
  产业链上的位置也要变——
  在东山县西埔镇,福建逸有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基地外,活鲜车已排成长队,工人忙着将“石斑鱼宝宝”过秤、装车。
  每年6月到8月,是石斑鱼苗销售最忙的时候。基地负责人林伟强介绍:“我们以本地云纹、棕点、赤点石斑鱼为母本,跟父本巨型石斑鱼进行杂交试验,获得鱼卵。”小小一量杯鱼卵可产出价值数十万元的鱼苗,堪称“卵黄金”。
  20年前,东山县尝试石斑鱼人工养殖成功,如今已自主培育出16个优质品种,每年700万尾石斑鱼苗“游”向全国,石斑鱼养殖产量约6800吨,年产值约5.6亿元。
  鲍鱼、海胆、海带、牡蛎……近年来,福建优先向最源头、最核心的水产种业倾斜,水产的育种与繁育成果不断“上新”,加快培育海洋种质中国“芯”。
  如今,我省水产种业发展规模、水平均居全国前列,成为我国南方最具规模、最核心、最重要的特色水产种业基地,现代化“海上粮仓”正在崛起。
  改变的还有业态——
  “渔业+”还有什么新玩法?在漳州市漳浦县,我国第一个批量化使用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项目——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正以风机的导管架为基础,叠加重力式网箱,开展深远海养殖。
  在莆田南日岛海域,风渔融合浮式平台“国能共享号”,已经开始收获“电渔双收”的复合效益。它配备4兆瓦风机、智能化深远海养殖网箱,建成投运以来,在大风季期间创造了连续120小时满发的纪录,一个养殖周期渔获收入可达数百万元。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海域“立体分层确权”实现立体综合开发利用,福建的“海洋渔业+”还有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