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宗祠族谱

两岸庄氏同根同祖一家人

2014-04-11 16:34

  两岸的宗祠情结

  台湾庄氏宗祠建筑在发展变迁中,经历了一个跟随时代变化的过程,有许多宗祠由于因年代久远,已破烂不堪,为延续宗族的凝聚力,往往选择拆旧建新。因此,庄氏宗祠的建筑都留下现代建筑的元素,在装饰上往往比较考究,从外观上看,讲究宏伟气派,整体比较华丽,这也许是台湾人的行为方式吧。在整个宗祠建筑上,设计和布局比较合理,但依旧保留闽南古典宗祠的建筑风格。此外,还十分注重宗祠的牌楼的建设,多用红色砖梁,盖以红色琉璃瓦,在感观上给人留下一种比较舒畅的视觉印象;但新建的宗祠也有其不尽完美的地方,就是宗祠的原始建筑材料较少,虽有用一些原来宗祠保留下来的古物装点,以此来体现本宗族的悠久历史,但那种宗祠原始韵味还是略显不足。

  南靖县庄氏大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址在奎洋上水龟。是该族第八代所建,坐丑向未,兼葵丁,用正针丁丑丁未分金,面积约两亩。奉祀开基祖始祖庄三郎,中尊即以五世遐德仙命,若合节符,其余奉祀二至七世列祖。

  庄三郎讳名登晦,追号太极,生于元朝成宗元贞二年丙申正月初六,卒于至正二十四年甲辰四月,享年六十岁,配妣何氏。他是庄氏入闽始祖文盛十五代孙,青阳始祖古山四代孙,二十七岁入居奎洋,现子孙忆传至二十七代。

  庄氏大宗祠在历史上几经历代庄氏子孙修缮扩建,宗祠曾十分壮观,在同治四年乙丑,祠堂不幸被军火烧焚。后庄氏后裔在同治十二年葵酉,按照原貌重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兴建南一水库,使部分土地被水淹没,庄氏大宗祠于一九九四年迁建于店美松树干。现在的大宗祠总面积三百一十平方米,主体宗祠已经完工,但两旁护厝附属建筑还未完成,搬迁新建庄氏大宗祠,其房梁砖瓦等建筑材料,全部使用原来宗祠的材料,并恢复原来的组拼模式。大宗祠依山面水,右抄左抱,形似龙虾出海。宗祠上下两堂,依照六世萃英祠建筑模式,上厅阶升一级,仿古代官厅式,两壁各增设两根立柱;下厅瓦栋三层,中栋顶部安龙六身,其中虾米龙两身;大门两边安放一对石鼓,门前设五级台阶;中堂奉祀始祖庄三郎,并将受淹庙祖附主,点主安座,统一炉烟,并入大宗祠;宗祠大堂上悬挂古老匾额:大宗祠。

  聚精堂为奉祀上洋庄氏九世望达而建,为平房建筑,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艺术风格。该祠堂是在望达辞世一百八十七年后,其裔孙为其所建。祠堂东南走向,上堂干巽兼亥已分金;下堂干巽兼戊辰分金;正堂和下堂风水分金有别;正堂排放神龛牌位,下堂为过道,中间有深井埕,与其它宗祠不同的是护厝只建在左边,有记四间;祠堂前面有大埕和照壁,房顶盖以青瓦,饰以瓷雕二龙抢珠;后面有风水林,树木硕大茂盛,四季如春;祠前有溪水环流,左右三山环抱,山、水、林、祠和谐映衬;整个宗祠占地面积七亩,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

  聚精堂前的一对石鼓雕刻精美,十分独特。石鼓的正面雕刻着一位头戴官帽,身着官服的古代官员,左右各有一个;石鼓四个侧面的雕刻选择的花鸟题材各不相同,荷梅并蒂花开,凤鹤展翅飞舞,惟妙惟肖,隐喻庄氏宗族世代宝贵昌盛。

[责任编辑:李瑞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