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出生的张默,1949年去台,也是属于在中国大动荡中由大陆到台湾而后成长起来的诗人,有着他们这个时代诗人的共同书写底色:个人身世在时代大格局巨变中不由自主的浮沉所跌宕出的沧桑和孤寂,所经历到的坎坷和漂泊。他们这一代人普遍在大陆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着比较深厚的人文精神熏陶,在台湾,他们又不受干扰地迎接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冲洗,两相浸染,民族的、超现实的,交替缠绕、迸发,构成他们诗歌创作的丰饶和多变,而对故土亲情的炙恋与回望,是他们永恒的歌唱主题。
外出几日,回来瞧见案上已有厚厚一叠信件,逐一过目,来自台湾《创世纪》诗刊的信件让我心生好奇,明显里面不是书刊,打开一看,竟然是张默老先生来函,如下:
安琪诗友:
近接白灵来信,要本人提供诗作、简介、评论,供你主持的《海峡瞭望》刊出。因我不习惯用电脑,故影印诗作,用航挂奉上,请指正。
记得曾在厦门的一个诗会上,见过你,但未能长谈,特此一提。
欢迎你来台北旅行。我当予以接待……
握手!
张默2013年3月21日
读完此信,我除了感动,还有压力。82岁老先生亲笔书写此信让我深感《海峡瞭望》这个专栏的意义重大。当初鲁亢约我撰写台湾诗人诗作推介时,我因此前已在《特区文学》开设读诗专栏积累下写作此类题材的经验,遂欣然应允。随着连续几篇的刊出,海峡对岸的诗人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陆续把各自的资料发我邮箱,此番年已82高龄的张默老先生更是亲笔手书、信件抵达,真正让我不敢偷懒。
诚如信中所言,大约是2002年中秋,厦门文联举办了“海峡诗会”,以福建诗人和台湾诗人为主,那次诗会,我第一次见到《创世纪》元老张默先生。时老先生71岁,面容白净,语调谦和,那次诗会的发言,老先生主要介绍台湾诗坛现状,我则介绍中间代——被主持人陈仲义先生打趣为“安琪逢人便说中间代”。
《创世纪》成立于1954年10月,由当时在左营海军基地服役的张默和洛夫发起,次年又加入痖弦,成为创世纪诗社的“三驾马车”。诗社成立后即出版诗刊《创世纪》,并一直坚持到现在(1969——1972年期间短暂停刊)。在刘登翰等主编的《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中,《创世纪》享有整整一节的篇幅。1994年因为在《创世纪》刊登了一首短诗,我读到了四方开本印制精良的《创世纪》诗杂志(期间费了一番周折,不赘),第一次看到“诗杂志”这样精致的表述,也第一次读到这样颇具中国古典意味的一行小字:本刊纯然是一支没有薪饷的队伍,故暂无稿酬。时至今日,《创世纪》已成为大陆诗人心理距离最近的一本刊物,每期均能从中读到活跃在大陆诗歌现场的诗人诗作。
考察与张默先生有关的文论,几乎每篇都提及他对台湾诗坛的贡献。他一生“孜孜不倦于诗刊和诗选编辑、钩沉史料、推展诗歌活动”(林德俊语),而耗去大量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出一本自己的诗集都让老朋友们倍感惊喜,痖弦在为其诗集《爱诗》作序时特意以一节“诗的张默”评价他的创作,又以一节“人的张默”评价他对于诗坛的竭诚奉献。从这个角度说,张默是真正做到了诗与人的完美结合。
1931年出生的张默,1949年去台,也是属于在中国大动荡中由大陆到台湾而后成长起来的诗人,有着他们这个时代诗人的共同书写底色:个人身世在时代大格局巨变中不由自主的浮沉所跌宕出的沧桑和孤寂,所经历到的坎坷和漂泊。他们这一代人普遍在大陆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着比较深厚的人文精神熏陶,在台湾,他们又不受干扰地迎接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冲洗,两相浸染,民族的、超现实的,交替缠绕、迸发,构成他们诗歌创作的丰饶和多变,而对故土亲情的炙恋与回望,是他们永恒的歌唱主题。
在刊登于1972年9月《创世纪》第30期的《无调之歌》中,诗人以“阳关”这一寄寓中华民族传统感情(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的,在古典诗人笔下,阳关有着“最后的故土”的意味)的地名为主体,用类似顶针格的修辞层层推进一连串的意象(月,点点烟火,细草,云层,大地,泼墨,地平线)由上至下降落,最后落到的大地是“阳关”,也就是,在诗人心灵的深处,阳关是他所能承受的最低底线,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的出发点,他的归宿点,无论如何,终究得有如同阳关这样一个完全中国意义的地点来落到实处。
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对诗中的关键词“漏下”过目不忘,“漏下”好比一条线,串连起意象种种,它疏漏有致的美感和轻轻缓缓的动感,使得整首诗如同中国水墨画般影影绰绰,浓淡相宜。这个词激活了读者的想像力,也是全诗逻辑发展的助力。
在台湾,张默被誉为“诗坛活历史”,以至于他的个人私旅与台湾诗旅都颇为契合,他的照片保留了大量与台湾诗人、诗歌活动有关的记忆。张默是个自觉的史料保存家,2012年2月23日,张默将每卷长3米、高45厘米的手抄现代诗共200卷,委托目前台北市第一个文学地标——纪州庵文学森林馆长封德屏代为保存,捐赠给未来的“台北市文学馆”收藏。这是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用毛笔抄写现代诗人的名篇名句的成果,共抄了200人的诗,参考了63种新诗选集、45种个人诗集。在此项“手抄现代诗200卷”篇目汇编的“后记”中有一段话:
笔者自1949年3月来台,在这个美丽的宝岛上,已渡过了漫长的63载,特别在台北定居,也已超过40载,我是彻彻底底的台北人,对这个都市的深情难以言表。但是迄今台北还没有设立一个资料完备的“台北文学馆”,颇为令众多热爱文学的人士感到失望与不解,台湾各县市大都有文学馆,惟独台北例外,敬请主管文化机构省思。文学的力量,无边无际,难以轻估,盼当下主管文化机构的工作者们,深思。
读此后记,在不胜唏嘘之余是否也有令大陆文学界反观自身并进而借鉴之处?(安琪 文)
2013/4/30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