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了写作此文,我调出了网络上三毛作品第15号《回声》,重新聆听了一遍,仿佛是对青春的一种祭奠。1990年,我在浦南中学的同事郭伯龄第一次借给我《回声》的盒带,深爱三毛的我立刻被它迷上,迫不及待地复制了一盒,从此成为我寂寞乡村女教师生涯中回旋不去的旋律。迄今我依然能一字不差且不走调地唱完全部《回声》中的12首歌,其中一首《七点钟》依旧是今日的我在卡拉Ok中的必唱曲目。三毛的英文名“ECHO”意思即为“回声”,三毛此前出版过14本书,这盒唱片因此题为“第15号”。
《回声》由三毛亲笔写下的12首诗,从童年逃避上学在家自闭7年开始,写到了她的初恋,失恋,离家奔赴撒哈拉,荷西去世,孀居生活,自我调整,涵括了三毛的半生故事,再由李泰祥、陈志远、陈扬、李宗盛等7位作曲家为每首诗谱曲,经齐豫与潘越云宛若天籁般的歌声演绎,其间还穿插有三毛自己的原声旁白,确实是一张内质动人的“传记音乐”,滚石公司于1985年先行推出卡带版的《回声》,后于1986年1月推出CD版,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的第一张。
我不知道今日的大学生是否还像1960年代出生的我们一样迷恋三毛?当年的文学青年,哪个不是盯着书店,来一本三毛作品就买一本,因为迁居的缘故,当年购买的全套三毛作品已不见踪迹,但三毛对我的影响早已渗入骨髓,我之后来毅然离职离家只身北漂,很难说没有三毛血液在我身上的跃跃欲试并最终付诸实践。
不用说三毛是个诗人,虽然她广为人知的写作文体为“散文”,但她的活法本身就是诗人的最好例证。柏拉图因为诗人太不理性而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姑且不论他的驱逐正确与否,但他对诗人“非理性”的判断却是再正确不过。为什么诗人与诗人间能够一见如故,那是诗人天生具有不与凡人相同的气质,这个世界其实只有三种人:男人,女人,诗人。诗人的创造力、诗人的想象力和诗人因非理性而导致的破坏力一样强大。
三毛无疑是非常诗人的。文/安琪[著名作家,诗人]
2014-11-08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