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4年第3期

龙岩:打造中国首个生态经济区

2014年04月29日 16:59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已经进驻该农业生态经济区的台湾益郡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项目即将动工,首期计划投资金额6000万元人民币,在5万亩的蓝田闽台生态城中,4万亩高产油茶生产基地示范区建设已经启动,引进栽培的17个名优油茶苗86万株长势喜人;占地1650亩、投资1.8亿元的七彩蓝田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园建设已初具规模;与台湾益郡集团合作的年产3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也已全面动工,将争取尽快实现试产。

  据悉,该项目将全力打造循环农业经济模式,主要通过回收利用零排放养猪的生物垫料、猪粪等废料,再利用台湾益郡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生物有机肥,实现农业经济良性循环。此外,通过引进台湾的名优果树、花卉、珍贵树种,打造具有闽西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城。

  加快产业转型 发展绿色经济

  闽西龙岩市是福建省山区山地丘陵市之一,同时也是全国重点集体林区、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全市林业用地面积 2385.5 万亩,占土地面积的 83.5%;耕地面积 197.89 万亩,占土地面积的 6.92%。山多、林多、地少是龙岩市是推进闽西老区加快崛起、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条件,也是优势和潜力。应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与休闲功能、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这些功能的协调发展,为生态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龙岩要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崛起步伐”,这是中共福建省委赋予龙岩的历史使命。龙岩市森林覆盖率虽然在全省居首、全国占优,还形成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旗帜“长汀经验”,但龙岩市生态市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全市还有163万亩水土流失区域需要治理,占全部山林面积的6.8%,而且基本上是难啃的硬骨头;到2015年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19项指标中还有8项指标存在不同程度差距。

  如何使生态优势最大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红利”,走一条生态崛起之路,实现“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的目标?中共龙岩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重要批示精神,作出决策,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闽西龙岩市实现从荒山到绿洲、再从绿洲到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人民更安康。

  治山,让大地披上绿装。治水,让河水碧波荡漾。龙岩市在整治山河过程中,以龙津河为重点,统筹推进汀江、九龙江、闽江流域水环境整治,确保中心城区内河和九龙江流域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60%、90%以上,汀江流域、闽江连城段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确保龙津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3年初见成效,8年全面完成”。与此同时,突出抓好污染企业、风险企业的搬迁关闭,实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3年计划,确保到2015年内煤炭企业减少到50个以内,以达到“治大气,让天空更加碧蓝”。

  近年来,龙岩市围绕构建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大力开展“城市建设年”活动,按照整体一盘棋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统一规划布局,注重协调性,突出整体美,重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农业人口转移的有机结合,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在中心城市——龙岩市,将加快实施“131工程”,即建好一个核心区域、3个新区和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实施“321工程”,全面启动30个工业强镇、20个商贸重镇、10个旅游名镇建设,与省、市15个试点镇建设相结合;实施“134”工程,按照“支部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方向,由财政每年安排1亿的专项资金,扶持全市134个乡镇,每年每个乡镇建设一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到2015年全市将建设402个美丽乡村,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及国家森林城市。

  此外,龙岩市将紧紧围绕“到2017年与全省同步、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家园。(绿野/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