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的经历使我想到了大陆“新归来者”概念名下的诸多诗人,他们也是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诗歌多年,在“另一战场”(主要是官场或商场)打拼得有些成果以后,现在又回到诗的角力场,有的甚至成为近几年大陆诗界的主力。譬如主编有《读诗》《译诗》《评诗》等深具影响力诗歌刊物的诗人潘洗尘,在大陆诗界可谓家喻户晓。他们“一面经商,一面仍不懈于诗歌创作且成绩可观”(洛夫语),我读方明的诗总能感受到诗人善于用不同的语言叙述把握不同题材的能力,譬如《破阵子》一诗,采用的是古典意味浓厚的诗句如“血河两边涌”;《地铁神话》则有现代后现代交织的元素;《我看见岁月飞逝》更是以意识流绵延不绝的思绪见长。诗人认为,生活在真实与虚无之间闪烁存在,诗的功能准确地将人类活动生灭的情绪作最贴切的诠释,而诗的张力亦最能表达潜伏在灵魂深邃里的吶喊,这种吶喊除了尝试在宇宙的洪流中找寻自我的定位外,亦希冀将人性本质的爱与情作更完美的演出。
在与方明的电话交流中,方明向我陈述了他对宇宙神秘事物的关注,倘我的记忆无误我记得他说到他对超自然力存在的确信,也许正是因此此信,他才会对诗歌语言有如下观点——
乘着文字的翅膀翱翔,诗人除了要具备深度驭驾语言的修为,丰沛的想象力,也许在其思维中必须建构一个乌托邦的世界,这样孕育出来之诗篇的序幕或剧终,更会令人余音绕梁,无限伸展个体想象空间。
方明在台北除了自己的居处外,另外又购买了一套房,叫“方明诗屋”,有80平方米。诗屋中,有洛夫、余光中、杨牧、周梦蝶等诸多诗人的墨宝。这个书屋成为台北的一个文化地标,大陆很多诗人到台湾都要到方明诗屋去看看,南京诗人黄梵、厦门诗歌批评家陈仲义教授,就都到过方明诗屋。
武汉大学文学院赵小琪教授在《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一文中论及到方明诗作《黄河》,文章指出,“在不同的异族的强大攻击下,长城连同黄河、长江难以跨越的神话有时会像肥皂泡样破灭”。《黄河》一诗传递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愫。黄河被视为中国的母亲河,从古至今,它奔流不息,目睹也身受华夏民族的欢乐与苦难,无论丰腴还是消瘦,受育于这条河流的“我们”,即使苦难,也要用苦难来祭祀这条孕育“我们”的河流。全部的意义也在于此。
阅读《生命是悲欢相连的铁轨》一书,触摸得到方明那颗有着浓郁古典中国味的现代心(罗智成语)。
2014-04-25,北京。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