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海峡论坛引起了海内外数百家媒体的极大关注,尤其是海峡东岸的媒体对15日上午举行的第六届海峡论坛大会开幕式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和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的致辞,更是成为台媒争相报道的焦点。本届海峡论坛虽已落幕,但两岸民间大交流的热度还在不断延烧。海峡论坛开辟的两岸同胞面对面交流的渠道仍将不断拓展,海峡论坛架起的两岸同胞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将更加顺畅,海峡论坛搭建的两岸同胞手拉手共赢的平台将更加宽广。海峡论坛所显现的独特吸引力和生命力必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6月14日-20日,以“和谐发展,幸福两岸”为议题的第六届海峡论坛在厦门市隆重举行。本届海峡论坛由海峡两岸73家单位共同主办,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继续坚持“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围绕三大群体、四大纽带、五大领域、六大基层组织设计,共安排大会活动、基层交流、文化交流、经贸交流等四大版块18项活动,把海峡两岸的大交流推向新的高潮。海峡论坛,成了两岸情感交融的平台。
亮点之一:贴近青少年
本届海峡论坛突出了突出“品牌创新提升”、“基层社团联谊”、“青年群体互动”和“注重经贸合作实效”四大亮点,其中“贴近青少年”,是本届海峡论坛最重要的亮点之一, 600多位来自两岸的青年朋友参加了海峡青年论坛,澎湖科技大学今年还首度组织了16名学生组团参加了海峡青年论坛。
本屆海峡青年论坛在厦门大学开幕,两岸四地青年代表人士齐聚一堂,青年导演陆川、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霍启刚和《看见台湾》纪录片导演齐柏林作了主旨演讲和互动访谈,聚焦文化、创新、创意等两岸青年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坦诚的对话和交流,成为两岸青年碰撞思想、畅叙友情、共谋福祉、同心同行的青年盛会,成为反映两岸青年心声、引领青年思想的文化盛宴,成为沟通两岸的青年之桥、希望之桥。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有近300名来自两岸电影、动漫、网络等新媒体行业的专家学者和青年代表参加,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微电影大赛的优秀作品展播成为该论坛的一项重头戏,作品主题既包括对爱与梦想的勇敢追求,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探讨,还奖励了10部优秀微电影,10位优秀创作人代表现场获得种子基金。
举办海峡论坛旨在促进两岸大交流,消除隔阂,加深了解,融洽感情,促进合作。在本届海峡论坛上,海峡青年论坛、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的召开,更有利于加强两岸青少年相互的认知和了解。在本届海峡论坛各个分论坛上,两岸嘉宾对话的焦点无不聚焦在“青少年”的身上,对于未来两岸的发展更是寄语厚望。
少年强则民族强,少年兴则民族兴,促进两岸青少年成长成才,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两岸关系的未来。青少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为此,加强两岸青少年的交流互动,成为海峡论坛基层互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海峡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经过6年的持续发展,海峡两岸青年的交流已经从台上转到台下联手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在6月14日召开的第12届海峡青年论坛主旨论坛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贺军科指出,历史时代需要青年当好两岸交流的生力军,青年应增强文化自觉,投身文化交流,壮大合作根基,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他说,今天正处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之中,历史和时代需要青年当好生力军,共同传承民族文化。两岸青年成长环境不同,因此要相互包容尊重。他希望两岸青年汇成两岸福祉的共同建设者。
来自两岸各界的205名嘉宾参加了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交流共谈“教育经”。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创办人李钟桂博士出席了本届海峡青年论坛,她在发言中表示,希望两岸的青年朋友,心中有“小我”,也要有“大我”,凝聚合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她强调,两岸中国人如果能够做到和与爱,就一定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来自台湾的青年代表曾维广在论坛大会发言时说,两岸已经有了这么一片灿烂的光景,两岸青年不能随手把得之不易的成果丢弃。台湾青年创业协会总会会长徐旭辉表示,两岸文化实际上是同根同源,近年来,民间组织对话交流为两岸发展营造了良好气氛,两岸经贸交流的日益频繁也带来两岸文化的交流。他认为,海峡论坛“也是一种民间组织交流形式”,唯有两岸相互交流,才能增进彼此理解,在交流中学习他人之长,发展自我。
在15日召开的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致辞中说,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在两岸共同发展的广阔舞台上发挥优势,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在致辞中强调了青年一代的重要性。她以谢淑薇和彭帅这对“海峡组合”为例,鼓励两岸青年常交流、做朋友,期许两岸关系的未来,将在年轻世代的成长茁壮中逐步实现。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