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在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的指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莆田学院开幕。台湾空中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蔡相辉作为台湾研究妈祖最负盛名的专家应邀到会。会上,他不仅提交论文、主持点评,而且发表主题演讲:“妈祖信仰在台湾家喻户晓,台胞2/3以上信仰妈祖,台湾有大小妈祖庙5百余座,其中我家乡云林县北港朝天宫的香火是最盛的,其香火源自湄洲祖庙,1989年北港朝天宫捐款雕造两尊14.32米高巨型妈祖石雕像,分别立于湄洲祖庙最高峰与北港朝天宫文化大楼顶,两尊石像隔海对望,象征两岸斩不断的文化根源。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化的存亡是每个人都有责任的。2007年我借与大陆进行妈祖文化交流的机会,经蔡襄研究会秘书长蔡干豪协助,联络到石狮蔡氏宗亲陪同往容卿村蔡氏家庙参观,找到了多年来一直寻觅却未能找到的家庙,看到了族谱,所以借助文化的交流的确可以帮助两岸亲人重建联系,亲族相认”。
台胞两度回石狮祖籍地独资建祠办学
8月16日,蔡相辉教授在参加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后,第四次顺道回到他的祖籍地石狮。受到了石狮容卿蔡氏族人和其它新朋故友的热烈欢迎。在重建于1995年的容卿峰山蔡氏家庙里,蔡相辉教授与容卿老年总会会长蔡文谦等蔡氏族人向北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等列祖列宗上香祭拜。随后,他们引领笔者一一察看记载石狮容卿与台湾云林北港两地历史渊源的碑记。当看到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峰山蔡氏重建祖庙碑》记载“我族庆宗,少生峰山,长住台笨,胸怀浩大,气品非凡……承担独出于一人费用”碑文时,蔡相辉欣喜万分地告诉我,“庆宗”即容卿先祖蔡庆宗,清初因闽台对渡往云林北港经商致富,授台湾贡生,曾集资兴建文昌祠及附设学堂,后再设聚奎阁讲学,栽培无数文人才子,1841年返乡独资重建“蔡氏家庙”;“峰山”即祖先桑梓的“灯号”;“台笨”指“台湾笨港”,康熙年间“笨港”是闽台对渡重要港口,归台湾府诸罗县管辖。乾隆四年因街肆庞大分为“笨港北街与笨港南街”,蔡姓10000多人均居笨港北街,成为当地望族,北街后改称“北港”。
蔡相辉教授接着带我们欣赏家庙门口四方1932年雕的精美石刻。他说,1931年,日本加紧发动侵华战争,祖国河山逐渐沦陷,兼作乡村小学的蔡氏家庙破损严重,爱国台商蔡培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率先呼吁重建家庙,振兴爱国教育。据《笨港老照片》载“清朝荣膺官禄门风的本(台湾)省闻人蔡培东,光绪四年出生在北港,历代享有官位、官家子弟,养成仁慈之心,乐善好施。蔡故培东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出力最多”。由于日本据台限制国人未经政府同意不得任意募、捐款项,蔡培东仍然千方百计向北港峰山族人募款支持原乡宗族事业,并辗转委托与北港有商业往来的旅菲华侨容卿族亲蔡文质携款回容卿重建宗庙。1931年,蔡氏家庙动工重修,翌年落成。蔡培东吟诗:“绮阁云霞满,芳林草树新。鸟惊疑欲曙,苍苃不关春。山对弹琴客,溪流垂钓人。请看车马迹,行处有风尘”歌咏家乡美景,抒发爱国爱乡之情,并刻石嵌于家庙,下款署“台北裔孙培东敬”。数十年后,因为“台北”两字,容卿宗亲一直往台北方向寻找旅台宗亲,却始终没有结果。
容卿是古地名“洋坑”的雅称。元代蔡氏在此开基创业,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洋坑蔡氏开始大量移居台湾。目前,仅蔡姓族人就占北港总人口的三成。为了牢记与祖籍地的渊源,移居台湾的蔡姓宗亲把聚居地北港称为“小洋坑”,并有“石狮台湾海峡隔,两岸洋坑根枝连”顺口溜。
因为两岸隔绝,在容卿宗亲找不着“北”的时候,北港宗亲也长期找不到原乡“洋坑”。2007年,蔡相辉在容卿蔡氏家庙发现北港先贤重修祖庙等史料,终于确认台湾洋坑族人蔡培东用“台北”简称“台湾北港”,容卿就是祖先的故乡洋坑。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