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闽西北山区的明溪县夏坊乡客家古村苎畲村,是一座始建于唐末五代的千年古村落,历尽千年沧桑的古村虽然已经破落不堪,但仍有数百名夏氏村民聚居。为让千年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以中共苎畲村党支部书记夏冰和村委会主任夏上福为主的苎畲村两委领导班子目前正在规划,将重铸千年古村落的辉煌。
闽西北大山间的绿色明珠
苎畲古村座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君子峰下,崇山峻岭环绕,一泓河水潺潺中流,四周山峦起伏,林木茂密,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被誉为一颗蕴藏在闽西北大山间的绿色明珠。
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8060.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497.6公顷,缓冲区面积4035.8公顷,实验区面积6527.1公顷。据科学调查,君子峰自然保护区现有高等植物286科927属2038种,大型真菌38科136种,微生物10目18科35属56种,脊椎动物30目85科386种,昆虫30目260科1645种。其中有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钟萼木、银杏、南方红豆杉,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黄腹角雉、蟒蛇等,是以保护中亚热带、低纬度、低海拔平缓坡面的常绿阔叶林,木本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名贵用材树种种质资源,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候鸟迁徙通道等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苎畲村属于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村地面积28900多亩,其中山地面积27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4%,是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之一。为保护良好的生态,村两委会教育村民爱护森林,不准砍伐,提倡保护生态人人有责。同时,君子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还在出山的路口设立了哨卡,一旦发现有砍伐现象,就会受到严惩。所以,君子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森林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苎畲村被誉为“天然氧吧”。
夏姓进入苎畲已千年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唐末五代,任闽始祖王审知都督总管的夏大朗来到苎畲开辟村庄,至今村中留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客家古建筑和遗迹。
据悉,这座千年古村现在共有60多户人家,约400人左右,村民除了部分是60年代的莆田市仙游移民外,全部夏姓。今年48岁的中共苎畲村党支部书记夏冰和今年44岁的村委主任夏上福都是苎畲村夏氏第41代后裔,他们都是古村衰败的见证者。
10年动乱中,村中许多文物在“破四旧”中被破坏一空。一些古厝、古桥、古亭因缺乏资金年久失修,以至倒塌或破落。至今留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275历史的回龙古桥,余韵犹存。该桥长16米,高6.57米、拱跨11米、拱矢高5米,如一道彩虹横跨苎畲溪上。回龙桥碑文称,苎畲溪流经此地,山回水转,势如蟠龙,“蜿蜒蟠曲,名之曰‘回龙’”建桥水尾,“以佐风水”。古桥原先是木桥,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清乾隆四年“易木为石”。古桥南北走向,是古代客家祖地宁化通往泰宁、将乐的官道要津。夏上福主任告诉记者,苎畲村树林茂密,古时放往外地的木排从桥下启程,经泰宁的铺溪、将乐的金溪和顺昌富屯溪,可浩浩荡荡直达闽江。
据载,有一年村中发洪水,漫过回龙桥面,通往南北的道路为此改道,回龙桥从此荒芜,青草披蔓桥面。数百年来,坚固的石拱承载着急风骤雨而岿然不动,其顶立于天地间的雄壮身躯,引发人们对先人的追思和怀古。
走进苎畲古村,一些历经风雨的明、清时代古厝、石径、古桥,勾勒出一帧“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幅,从中可看到古村落当年的兴盛。村中原本一座可容纳近百人居住的大屋,虽被一场凶猛山洪冲为平地,但留下了残墙断垣的遗址仍是村中老人聚集怀旧的不朽话题。古村虽然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村舍因村庄经济贫困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但留下的古迹仍然清晰地纪录着当年的辉煌。
流连村中的街巷,古朴的河卵石径和一段保留完好的花岗石台阶,展示着当年苎畲村的豪奢场景,同时也可想像出当年村中大户人家豪宅大院的气派。一本夏氏族谱,记载着苎畲古村的历史,一座夏氏祖祠,就像一位时光老人,向人们娓娓叙述着苎畲村千年的荣耀。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