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5年第5期

台湾和漳州崇榕奇观

2015年06月17日 16:11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崇榕习俗 无处不有

  榕树被人们视为平安树、吉祥树,婚丧喜庆都要采些榕枝树叶派上用场。过去,漳台节庆必用榕树、松柏枝叶扎彩楼烘托节日喜庆气氛。日常生活中更与榕树有不解之缘,大多数人家庭院厅堂摆放苍翠虬劲,娇小玲珑的卵榕、矮榕盆景。千姿百态的榕树盆景像一幅幅有活力的立体画,美化着居家的环境,愉悦人们的心情。

  明末著名书画家、学问家黄道周目睹老家漳州沿海风大沙多水缺,许多树种难以成活,唯独榕树不畏风沙肆虐,不择环境优劣。他倾注深情,饱蘸笔墨写下传世名篇《榕颂》,在赞颂榕树的枝、叶、根、实诸多优点外,还将榕树“ 远避虫族、不受世悦、誉之不喜、经霜不凋”喻为“仁、清、智、静 ”四美,勉已教人要似榕之高尚、学榕之利人、树榕之坚定。

  漳州名人、原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他对榕树情有独钟,在难得的闲暇里,他以培植盆景寄情养性、放松身心。他培植的以“晓”、“秋实”、“高处胜寒”、“铁骨铮铮”、“君子临风”为名的《女排之歌》小型组合盆景以构思独具匠心、造型别致精巧,寓意中国女排顽强拼搏,走出低谷,重铸辉煌,荣获2004年第6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金奖。陈忠和说过:“我非常喜欢家乡的榕树,我觉得榕树有一种非常强大的韧性,经得起风雨也耐得住寂寞。”

  每年端午节,漳台人习惯用榕枝蘸着雄黄酒喷洒庭院以驱“五毒”。举凡红白喜事也都要用到榕枝,如向亲友贺婚时,传统的贺礼上要放一桠箍着红纸条的榕枝,红绿相间,分外耀眼,以此寄寓爱情、友谊像榕树万古长青。传统婚礼,在花轿后面要有一个小后生拖着一把枝繁叶茂的榕枝跟随在人群中,谓之“拖青”,寓意新娘进门后子孙繁衍,家业兴旺。说来有趣,漳台民间还有个禁忌,烧火做饭不能烧榕树枝叶,俗信“烧榕万年穷”。

  自古以来,漳台人视榕树为驱凶避灾的圣树。每逢家中有人患病,需要安静调治,或筹办喜庆大事,怕外人“冲跑”了喜气,人们就在外门的门环上挂上两束青翠欲滴、箍着红布条的榕树枝叶,谓之“插榕青”,借此告启来客:“谢绝入内”。笔者曾在东山岛铜陵镇发现一户人家古时候插榕青形成的奇观:其大门门框均为粗硕的榕根形成,门楣上老态龙钟的古榕,枝叶葳蕤,根须如长髯飘拂。据主人陈先生介绍,他的先祖有一年端午节时采撷一桠榕枝插在杉木做的门框缝隙辟邪,时逢霪雨连绵,生命力顽强的榕枝生成了气根,日久年长,竟形成有生机活力的榕门,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漳州著名书画家马驰先生观赏后啧啧称奇,特为这一奇观题匾“榕庐”,并附词赞美:“苍郁天年,陵岛一绝。”小榕枝形成大榕门,堪称今古奇观!

  相传,“插榕青”习俗乃北宋皇家封赐的“保生大帝”吴夲(音滔,电视剧连续剧《神医大道公》主人公)所创,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吴夲得知漳州一带瘟疫流行,疫区人亡田荒。他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别出心裁采来榕青以作记号,劝阻亲友间不要相互探视,避免传染。在漳州民间,“插榕青”还有一段感人的轶闻:古代,有位姓黄的义士率领义军反贪惩霸,因惩恶难免扩大化,闹得民心惶惶。一天,黄义士在途中碰到一个农妇,身上背着大男孩,手牵小孩童,黄义士好生奇怪,就赶上前问道:“大嫂,你为何偏要背大的?”那农妇答:“我背的是侄子,他是孤儿,代表着一房人的血脉。而我的孩子万一被姓黄侠士误杀,我还可再生育。”黄义士听后内心十分愧疚,同时也为农妇舍已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便叮嘱她:赶快回家在门楣插上榕青,便可免遭误伤。农妇是个大公无私的好心人,她除了自家插榕青外,还周知全村善良乡亲也插榕青。不多久,黄义士的队伍开始劫富济贫,惩治恶霸。由于黄义士事前吩咐部下,门楣插着榕青的人家,一律不准入内。小小榕青保护了全村良民。

  漳台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前榕后竹”,就是说榕树多种植于村前屋前,竹子多种植于村后屋后。因为人们俗称榕树为“成”,“前榕”带有所成就寓意,竹与“足”谐音,“后竹”也即是后能富足,反映了漳台两地人的善良愿望和美好希冀。【林长华[民俗专家]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