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5年第9期

张书岩和他的耕读博物馆

2015年10月27日 16:26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由于张书岩对开办耕读博物馆的执著精神,让许多村民受到感动,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成功地抢救了不少文物。他指着一幅带着锯痕的大型木雕“双龙抢珠”告诉记者,这幅木雕的主人是两兄弟,当时因为闹矛盾要分家,要将木雕一分为二。他知道后,每天往他们家跑,苦口婆心地劝说两兄弟要保留文物。历时半年多时间,终于使兄弟俩受到感化,保留了文物的完整,同时也化解了兄弟间多年的积怨。

  因为资金有限,张书岩许多展出的文物都是借出来的,但有时为了借一件文物,要花很多精力和财力。他为了向一位高龄90岁的老人借一批文物,不仅每天为老人送饭,而且还帮他喂饭,终于感动了老人,出借了一批文物。征集文物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由于张书岩退休前是屏南县的旅游局长,他有二三十年的收藏习惯。他想通过挖掘耕读文化的内涵来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漈头参观旅游。他的博物馆展示的就是耕读文化,共设有8个馆:历史文物博物馆、古代家居展示馆、农耕文化体验馆、农耕文化博物馆、木雕精品展览馆、课读杂艺陈列馆、民俗风情联播馆、清风正气史鉴馆,馆中展示的大多数是明清时代的文物,其中有些文物在社会上难得一见。

  展示耕读文化

  张书岩从2010年初开始,他陆续把收集来的历代农耕工具开始对外展示,并在餐馆的门口挂上两块小牌匾:农耕文化小展室、明清家具小展室。历经几年的努力,他通过借、租、赠、买、寄等方式搜集古(文)物,终于如愿在漈头村古民居内开办“耕读文化博物馆”。

  2010年8月起,张书岩先后与21位村民签订了10年租赁期的12座古民宅使用权协议,并对古民宅进行修缮。如今已在12座清代古民居内设历史文物博览馆和“清风正气史鉴馆”等10个展馆,展馆面积12100多平方米,设展区面积3000多平方米,馆藏历代古(文)物一万余件,已初步打造出“十展馆,三基地,三长廊”的展览规模。在短短的几年中,已有21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数万名游客慕名前往参观,尤其是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所博物馆找到了农耕文化的记忆。为此,该博物馆被专家学者和中外游客誉为“民间故宫”。

  在张馆长的引领下,记者参观了他的“耕读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展出的清代古床、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树龄逾千年整段花梨木镂空的“华夏第一斗”、重量超过2000斤的榨油床、三寸金莲、石刻圣旨,以及难得一见的牛皮屏风等,让记者大开了眼界。这些文物中还有比明清时期更古的文物,一件件文物仿佛都在争相诉说着远逝的历史,让人有穿行在时空隧道之感。

  博物馆展示文物的几座民房古屋都己超过了200年的历史,其中位于南洋路4号的古民居主人原是个文人,出过乡入过仕。古屋的正厅房梁上仍挂着两块“文魁”匾额。两厢房的醒目位置雕刻一副对联,上联曰“四壁书声人静后”,下联曰“一簾花影月明初”,表明了当年这家人读书气氛的浓厚。200多年历史远去了,但古屋至今仍散发出浓浓的书香。

  入天井,往右走,有一个弧形拱门。竹制扇面形的牌匾立于门顶端,上面横写着“农耕文化体验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小字坚写在竹匾的两边,表明了农耕的辛苦。这句古诗让人明白不过地道出了老张办这个体验馆的本意。

  今年65岁的的张书岩农耕文化博物馆不仅只展示农耕文物,他要在这个古村落里向海内外中华民族的儿孙传播农耕文化,让更多来自城市的游客了解农耕文化。为让博物馆的环境更为幽美,他整天穿着工装,亲自当起泥水匠,在庭院内种花植草,疏理打扮庭院。他告诉记者,他虽然年事已高,但对于收集和展示家乡农耕文物兴致不减。他说,他不仅要把这家展示农耕文化的博物馆办好,而且要让走进博物馆的游客,在这里感受农耕文化散发出的书香。陈国明(首席记者)/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