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名两岸“石友”榕城交流寿山石文化
近年来,由于大陆寿山石市场向好而出现台湾寿山石界的“回娘家”热潮。由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和平统一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1海峡两岸迎新春石友联谊系列活动,于1月26日在福州开幕进行了为期24天的活动,举办了“如何进一步促进闽台寿山石文化交流恳谈会”、“两岸石友闹元宵”、“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与石友交流”等活动,寿山石交织着两两岸同行的浓浓情谊。
福州寿山石至少有1500年的开采史,1998年开始申报“国石”,2003年获列“国石”候选石。产量有限的寿山石价值攀升,更显珍贵。台湾“一国两制”研究会会长蔡武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台湾都是寿山石最大的市场之一,在台湾有着众多喜欢寿山石的朋友,寿山石文化已成为两岸艺术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台湾北部光华商场、建国玉市及南部十全玉市是台湾寿山石交易的主要地点。目前,台湾一些商界人士、文人及玩家收藏了为数不少的寿山石精品,其间不乏田黄、荔枝冻、桃花冻、芙蓉及善伯等珍品。
据悉,上世纪80年代从寿山石原产地福州到达台湾的寿山石数量最多,现在,因看好大陆市场,不少台商携所藏或收购的寿山石“返乡”。近期,福州1958文化创意园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百余件从台湾回流的寿山石,经营者是台商吴金泉;福建藏天园艺术馆也组织包括在榕经营寿山石台商在内的石友会所,福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亦有台商经营寿山石。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学善告诉记者,海峡两岸的寿山石文化交流,随着福州在主城区重点推动创意产业重达高峰,使2011年福州寿山石界组织的两岸交流活动更多在福州展现。
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相关人士也表示,举办此次活动就是让春节回榕省亲团聚的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春节留在大陆台籍人员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体验博大精深的福州寿山石文化,并以寿山石文化为载体,增进两岸的文化交流和情感互动。
福州寿山石促进海峡两岸发展
由于福州寿山村盛产的寿山石,1500多年的开采历史成就了有福之州深蕴寿山石文化。鬼市、文化价值、雕刻技术等的文化内涵使得寿山石在众名石中高居“国石”之首。寿山石除了是藏家们把玩珍赏的精品,更是一根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的纽带。
明末清初自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后,福州人陆续渡过台湾海峡开发台湾,也带去了福州的寿山石文化。为此,在台湾的古董店里经营寿山石雕生意一直都十分热火。1950年福州“青芝田”(义记)老板陈可骆等人也冒险到台北去,看到在台北街头有许多福州人,他们见物思人。因为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寿山石,大家都想买一两块藏在身上,表示与祖国、与家乡亲人同在。从福州等地到台湾的寿山石篆刻家却有一支不小的队伍,他们有赵耕石、赵雪楼、吴仲尼、吴伟民、吴翔鸣、陶寿伯、张金石、梁乃予、陈白秋、韩长沂、张直庵、庄蝶庵、陆万源、王石夫、王长淦、王小痴等。1950年,他们同台籍朋友郭阶甫、孙静子等人一起在台北赤峰街“半千石室”组织“台湾印学会”;1961年又由台湾王北岳等人组织“海峡印集”,还陆续出版有《海峡印集》一、二集和《海峡印集癸丑印展图目》。1975年,台湾正式成立“台湾篆刻学会”,最重要的内容是彼此切磋和交流寿山石雕的文化。
随着两岸寿山石文化的交流深入,先后在台湾出版发行的寿山石专著和画册不胜枚举,诸如黄君阳的《印石珍集》、林文举的《林文举薄意艺术》、陈锡铭和郑宗坦、王一帆等人的《寿山石欣赏》、黄冠诚的《寿山石入门》、张丰荣的《寿山石珍品集》、林中湘的《寿山石瑰宝珍品》、潘文登和蒋敏雪的《寿山石选》、李江海的《芝田石印选》、庄见发的《石癫精品集》、曾肇南的《寿山石印天下》等等,都是海峡两岸寿山石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扬帆/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