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名闻遐迩的泉州木偶剧团曾近80次应邀出访五大洲、约40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初又应邀赴联合国总部作专场表演。泉州傀儡戏作为中国木偶艺术的突出代表,已誉满全球,成为大陆对外(对台)文化交流的一个优质品牌。
闽南地区一种独特的艺术
泉州提线木偶戏,是闽南地区一种独特的艺术,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人戏”等,泉州及闽南语系地区,也称“傀儡戏”、“嘉礼戏”。
宋元时期,泉州后渚港有“东方鹿特丹”的称誉,成为 “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第一大港”,社会经济十分繁荣,多元文化交汇共荣。泉州傀儡戏充分发挥其巫文化潜质和“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与道教等宗教的科仪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民众生、老、病、死等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由于泉州傀儡戏表演技艺独特,且颇具文学性,可“雅俗共赏”,因而也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宋“南外宗正司”皇族子弟习此艺者甚众,常“提傀儡娱宾”。明清时期,泉州傀儡戏班社林立,演出兴盛,蔚为大观,且已形成科班传习制度,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木偶头像、服饰盔帽、砌末道具的“西来意”、“周冕号”等专业作坊。从清中叶开始,泉州傀儡戏便随着移民的脚步,向广东、浙江、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然而,辉煌期过后,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以后,由于社会动荡,百业凋蔽,泉州地区民间艺人度日维艰,傀儡戏班社纷纷解体。
新中国诞生后,百业待兴。1952年,由泉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牵头,以“时新”、“德成”、“和平”3个著名民间傀儡戏班为基础,邀集市区及乡间18位名艺师,创建“泉州市木偶实验剧团”。随即,又组织了以中青年傀儡戏艺师为主的“泉州市木偶艺术剧团”。1954年底,由“实验”、“艺术”两团合并成立“泉州市木偶实验剧团,1974年重新命名为“泉州市木偶剧团”。
此后,泉州傀儡戏的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在杨度先生等名老艺师的悉心传授下,抢救复排了可连演7天7夜50多个小时的大型宗教民俗剧《目连救母》(含《三藏取经》、《李世民游地府》)及许多传统剧节目,对濒临失传的泉州傀儡戏传统艺术遗产,进行了抢救、保护和发掘。与此同时,在木偶大师黄奕缺等新老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于偶像造型、构造、线位部局、表演技艺、舞台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