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期国门洞开,新一代闽商“过海洋如适市”。如果说祖辈的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历经千年的演变,新一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开放、拓展的意识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闽商文化基因特有的禀赋。
抵达南安市的当天,我在下榻的酒店高处俯拍了一张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留下提问:“世界石都,八闽第一镇您知道是在哪里吗?”结果不少朋友回复是在水头镇。
世界的石构成石的世界,石的世界销往世界的石。如今的水头石材贸易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对历史上的水头却了解甚少。当听说历史上的水头曾是一个港口,我们一行都面面相觑。
了解水头石材的变迁,还需要走进具体的企业。当地政府部门向我推荐了奥力石业。并希望我来写老一辈的创业、创二代的接班,这关乎水头石材业的发展由来,更关乎它的可持续发展。
可惜,采访那天奥力石业董事长吕维山的三个儿子均未见到。只能与吕维山聊,后来再见到他的妻子。这是闽南人共有的特性,会做不擅长说。将近一天采访,零零碎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尚理不出一个头绪。
一日偶尔从吕维山微信里的个性签名中的看到了一句话:“奥力石尚,石力见证”,突然生发了写作的灵感。这句话是用奥力石业的经营理念来为企业代言,也为我的写作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微信中看吕维山和吕联东父子,虽不能将奥力石材的商业道德、经营理念等所构成的“泱泱商道”和盘托出,但窥斑见豹,足以反映两代人不同的人生经历、目标追求。
其实,这句话不难解读:“石尚”=时尚,“石力”=实力。我进而提炼总结:石业靠“石力”说话,实力靠“石尚”转型。
如今广告界或是企业界,善用汉字谐音来做广告或是打品牌,早已是落入俗套。即便为了迎接第十六届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的召开,街头巷尾处处可见的广告是——与“石”俱进。
与“石”俱进并不新鲜,是一种发展趋势。从“南安水头”到“中国水头”,变换的不只是称谓,彰显的更有气魄;
在这个背景下,“奥力石尚,石力见证”一入眼球,尽管并非语出惊人,但还是让我怦然心动!
“石力”来自经历
吕维山在当地被称之为“化肥大王”,这因为他靠经销农药、化肥起家,并做得风生水起。被尊称为王,其实力一定不容小觑。但实力不是一夜暴富,而是长年累月的积攒。
吕维山从小就具有经商的潜质,上小学初中时,他背着书包,骑单车后架挂着布袋,布袋里藏着一杆秤,到农贸市场帮着母亲卖点农副产品,补贴家用。父亲是个乡村教师,还会祖传的治伤正骨,古道热肠,在乡里乡外赢得了名声,但收入菲薄,艰难地支撑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作为家中排行的老二,吕维山义不容辞扛起分担的重任。但作为乡里的读书人,父亲并不同意让儿子涉足买卖,但儿子的兴趣却不在读书上。
一来二去,吕维山的经商才能慢慢显现。水头的早市比安海的收市要早一些,利用这个时间差,再去赶集,他用手推车或是“红棉牌”自行车往返奔波在五里桥(安平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吕维山走着五里桥长大成人,五里桥赋予吕维山文化基因。
“跨过桥去,我驮去的米糠可以赚到5元钱,然后我会花5分钱吃一碗面线糊犒劳自己。”说到这里,吕维山笑了,40多年过去了,当他叙述当年的情景,似乎依然在品咂那舌尖上的记忆。
1982年,吕维山与黄艺珊结婚。他也结束零敲碎打、游兵散勇地做生意,从摆地摊到尝试开店。所谓开店实质上是人货混居的一间房,隔成前后部分,前面是店面,后面狭小的20多平方米的部分作为生活之用。化肥也从那时开始经营,化肥大都有刺鼻的气味,生存的困窘由此不难体会。
黄艺珊有一个生动的描述:那些年,在她记忆中,每天压一锅稀饭,好像那些年从来都没有坐下来吃过一顿饭!其忙碌、其紧张的情景一下子活灵活现在我的眼前!吕维山也补充了一个细节,当时农资属于专营,不能明目张胆地经营,大部分都是晚上装车。汽车一到,喇叭一响,他们夫妻俩就一骨碌从床上跃起,老公负责装车,老婆收钱开票。乘着天色未亮,送走运货的车辆,经过一阵紧张忙碌,此时睡意已经荡然无存,在昏暗的灯光中夫妻俩相互对视、默默无语、微微一笑,微笑中有富足、也有歉意!
黄艺珊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不胜感叹唏嘘,那时的生活太苦了,太拼了!但不拼就没命了!因为他们已有了三个孩子需要养活。对他们而言,吃苦耐劳也是一种文化基因。
他们的拼命赚取了第一桶金。
闽南人文化基因不只是“敢冒风险、爱拼会赢”,而且“善观时变、顺势而为”。俗话说,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激活国内市场经济一池春水。吕维山敏锐地觉察商机到了,决定大干一场。他将经营化肥农药赚来的几十万元,创办一家复混肥加工厂。当时复混肥一类的化肥还需要生产许可证,他凭借多年经销化肥积攒的人脉和信誉,与永安智胜化工公司合作,成立了智胜复混肥有限公司,自产自销,同时兼营代销各种进口、国产化肥。一步步完成从零售商到“化肥大王”的艰难转身。
当周围人将吕维山奉为“化肥大王”,有崇敬亦不乏恭维时,可贵的是他没有膨胀,依然凭借商业嗅觉,继续捕捉商机。随着国内大开发大建设的到来,建筑市场异常火爆。他决定转型,1996年向建筑市场进军。代理全国知名的水泥品牌,在实力剧增的同时,他乐善好施、豪爽侠义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政府修路有困难,好,他先垫资;资助贫困大学生10多人,好,每人每年2000元;村落族老人需赡养,好,他带头捐款成立慈善基金会,每人每月300元……其“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风范频频显见。当然,各种荣誉也就接踵而至,什么人大代表啦、政协委员啦。
然而,没有想到,曾几何时,吕维山的“化肥大王”实力亦被撼动。当水头的石材市场异军突起,当乡里乡亲纷纷转向角逐石材这块“蛋糕”,他有一天突然发觉,他的实力远不如做石材生意的人,原先难以与他比肩的同道,因为转行做了石材,实力增长远超于他。石材,让水头扬名,也让水头人暴富。
这是靠实力说话的时代。实力落伍,让吕维山怅然若失,也让他萌生转型做石材的念头。
做石材?这毕竟是一次跨度很大的“跨界”转型,从擅长做贸易到陌生地做石材加工生意,隔行如隔山呀,还由于涉入已晚,水头石材市场业已初具规模,容不下吕维山来此安营扎寨,他只能选择距离水头石材城8公里外的官桥镇南联工业区,集聚所有的资金并且举债,在2002年购置300多亩的土地,拟办石材加工厂。吕维山不是没有犹豫过,买下的土地闲置了将近三年,直到2005年才动手,即便是这样,他在官桥镇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涉足石材市场的人。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