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长老会是母会与子会的关系。在台湾教会建立初期,始终以厦门为中心基地。无论教会组织、牧养方式、宣教方法都受到厦门母会的深刻影响,其建立教堂、巡回布道都要向设在厦门的总会报告,厦门的牧者也经常到台湾布道。
闽台一衣带水,两地具有独特的“五缘”关系,血脉相连,文化同源。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几百年来两岸人民亲如一家,彼此来往络绎不绝,同时也拓展了两岸神缘。为此,闽台基督教具有百年的渊源。
台湾基督教根在福建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台湾的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新教都是从福建传过去的。清道光末年(公元1850年),英国长老会差会抵达厦门传教。在厦门立足后,长老会很快就注意到闽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开始酝酿去台湾传教的计划。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长老会派遣驻厦门的杜嘉德牧师一行前往台湾进行考察,杜嘉德等人发现台湾与福建的方言及风俗相同,认为台湾是一个理想的传教场所。返航后,杜嘉德便向长老会建议将台湾纳入他们的海外传教范围并得到了批准,由是拉开了近代新教在台湾传教的帷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闽台长老会是母会与子会的关系。在台湾教会建立初期,始终以厦门为中心基地。无论教会组织、牧养方式、宣教方法都受到厦门母会的深刻影响,其建立教堂、巡回布道都要向设在厦门的总会报告,厦门的牧者也经常到台湾布道。1877年,随着各项事工日益完善,信徒不断增加,台湾教会成立“台南教士会”,脱离母会,开始独立发展教务。
第一任赴台宣教的传教士是马雅各,他于清咸丰十四年(公元1864年)抵达厦门,同年随同杜嘉德入台做传教的前期准备。翌年,马雅各、杜嘉德偕3位中国助手正式由闽入台传教,建立了第一座礼拜堂,有了第一批信徒。台湾早期信徒的施洗都是由从福建短期赴台访问的传教士帮助实行。之后,长老会又从福建派出诸多牧师入台,逐渐拓展教务。
由于闽台两地语言相同,为此,闽台两地教会都以闽南语为纽带,使用相同的教会出版物。闽台汉民族语源同一,传教士深谙其理。他们在宣教过程中,编撰了不少闽南语工具手册,供传教人员和闽台居民使用。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出版的由杜嘉德编撰的《厦英大辞典》,是闽台两地最重要和最常用的一部字典。该字典详列厦、漳、泉三地闽南语的差别及使用方法,出版后流传很广。
由于语言上同源,闽台基督教会在很长时间里都采用相同的敬拜仪式,使用相同的属灵书籍。台湾教会一直使用闽南白话字编撰的《圣经》、《闽南圣诗》、《厦门音新字典》及各类书刊。1912年,闽台教会同工在厦门举行会议,决定改译闽南语《圣经》。教会让巴克礼牧师从1913年开始对原有的闽南语《圣经》进行改译、校订,1916年,完成《新约》。1925年,巴克礼开始《旧约》的改译工作,1930年完工。1933年,巴克礼修订的这部闽南语《圣经》正式出版。他所翻译的这部闽南语《圣经》被台湾长老会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