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5年第12期

再度引发辛波斯卡热潮的陈黎和他的诗——陈黎《战争交响曲》

2016年01月21日 15:19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2015年8月17日上午,安徽泾县桃花潭畔,一场与诗歌翻译有关的研讨正在紧张进行中。说紧张,是因为与会的翻译家太多,这个名为“中国桃花潭国际诗歌艺术节”的活动邀请两百余位诗歌中人,真真是名家荟萃。每一天的议题排得十分紧凑,一口气都不让人喘息。这个上午的主持人是诗人翻译家树才和赵四。与会的翻译家除了来自美国人高马大的梅丹理外,还有西班牙语系赵振江、瑞典语系李笠、俄罗斯语系刘文飞、树才自己是法语系,然后就是来自台湾的翻译家陈黎。一听到陈黎,我马上有几分敏感,自从开始给《海峡瞭望》写台湾诗人专栏后,我就对来自海峡对岸的一切诗人抱有一份亲人般的感觉。但陈黎,实话说我对他有几分偏见,2013年我曾委托台湾某诗人代我约稿以便专栏顺利进行,许多诗人都约到了,只有陈黎据说不予答复,帮我约稿的诗人说,陈黎可能有他的想法。会有什么想法呢?兴许嫌弃我写的东西不到位吧?我暗暗地想,不免也对陈黎心怀芥蒂起来。

  这天因为和陈黎同坐一排且离得远,我没法看清陈黎的长相,只听到熟悉的乡音,来自海峡对岸的同胞无论操持什么样的普通话,总是难以避免发音上的闽南腔,陈黎的发言从他翻译辛波斯卡谈起。陈黎在辛波斯卡获得诺奖的前一周就开始在读并且翻译辛波斯卡的诗,他预感辛波丝卡会获得当年度的诺奖。但凡翻译论坛,总会出现两种翻译倾向,一种如葛浩文翻译莫言式的译者对原著加以删减或篡改,另一种则坚持译者必须完全尊重原著。陈黎走的是后一条路,他认为,翻译者不该是企图美化或改变原作面貌的美容师兼造型师,他该尽量保留原作精神,不加油添醋,不妄加粉饰,不稀释,不浓缩,让作品本身去为自己发言,译者不宜多嘴干预。而同一天参加翻译论坛的瑞典语翻译李笠则走的是葛浩文这一路。

  大陆读者对陈黎的认识完全来自他所译的《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201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在出版市场不景气的当年销售20万册,成为一大特点,同时也激活了辛波斯卡在大陆的又一次翻译热,此后又陆续有胡桑译本出版。辛波斯卡1996年获得诺奖后引发了一阵阅读热潮,我的家里就有两本不同译者翻译的她的诗作,那时她叫希姆博尔斯卡,但自从陈黎译本进大陆后,辛波斯卡已取代原先大陆的叫法,客观上证明了大陆读者对陈黎译本的认可度。

  因为家里已有两本希姆博尔斯卡,所以我就没有购买陈黎的辛波斯卡。2013年年中我接到来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一个陌生女编辑电话,约我写一部与外国诗人有关的书,女编辑的理由是,陈黎翻译的辛波斯卡引发了外国诗歌的阅读热潮,如果我写这部书,一定也会畅销。我考虑了一周觉得自己笔力不济,只能抱愧推掉。为写此文,我突然想到此前阅读的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好像也是陈黎和张芬龄的译本,遂翻找出来,果然。陈黎翻译的聂鲁达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行文的现代感,基本没有台湾诗人留在大陆诗人心中的台湾味,所谓的台湾味就是一种源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文绉绉范所发散出的一种酸气,很多大陆诗人对台湾诗歌抱有成见大多与这种酸气有关。一句话,我喜欢陈黎译的聂鲁达!

  话说17日上午翻译论坛结束后我没有像以前遇到台湾诗人就上去约《海峡瞭望》稿一样与之攀谈,而是各走各道。17日下午“重建诗歌启蒙精神”论坛、18日上午诗人研讨会及下午的游玩桃花潭我也均没有遇到陈黎。倘若没有18日的晚宴则我对陈黎先生的误解会一直保留下来。这个晚宴只有余留下未走的7、8人,陈黎和我打了招呼,我遂把此前委托台湾某诗人约稿未果的事说了(当然没讲那个诗人的名字),并且说,我觉得您可能对我的写作不满意,所以这次没敢跟您说话。陈黎笑答,怎么会呢,你为台湾诗人写这个专栏是一件服务台湾诗人的事,我怎么会拒绝?确实那一年我的右肩膀疼痛得很厉害,什么都做不了,心情很是郁闷,谁约稿都没应承,你的约稿就是这样耽搁的。我一听,沉沉的包袱立马放下,好,那回去后我就写您。我一边说,一边调出微信中我所做的“海峡瞭望”推介专栏并把平台公众号发给陈黎,同时把陈黎拉到“台湾诗人”微信群,“这是我为了方便约稿而建的群”,陈黎随即确认加入该群。

  这个晚上留下来的几个诗人:陈黎、树才、李笠、潇潇、娜仁琪琪格、张雪江诗兴大发,在晚餐的桌上纷纷说起了各自的爱情并轮番朗诵爱情诗,大家都说到了诗歌和爱情对一个人的保鲜力量,陈黎要我们猜猜他今年多大,也就40来岁吧,总之绝对不会超过50,大家都这么说。陈黎笑了,我都60多了。这真是大出所有人的意料!

  一直到那天晚上,我对陈黎自己的诗歌创作还一无所知,但自打决定要写陈黎,这一无所知便就此打破,我开始搜索他的诗作。我读到了一个极具诗歌探索精神的陈黎,在《战争交响曲》中,第一段由“兵”字构成整齐的方阵,仿佛士兵出征;第二段则主要由“乒”和“乓”构成,令人想到枪声;第三段由“丘”又构成一个方阵,明显表示,“兵”们都缺胳膊少腿,变成“丘”了,而“丘八”本身又是“兵”的意思。这一首象形诗用字形的变化显示了战争的残酷,谁读了都会留下强烈印象。2014年5月23日下午,陈黎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师生进行诗歌交流时以多媒体影像的方式放映了这首诗,当《战争交响曲》在屏幕上推出时全场震撼,相信陈黎以字形本身焕发的诗意来唤醒读者被遮蔽的敏锐感受,在语言的交融与共振中完成其作品诗性内涵的建构的写作方式,一定会启发到现场的师生。【文/安琪[著名诗人]】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