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张艳璇博士研究成功的“以螨治螨”生物防治科技成果,在大陆的竹木、水果、蔬菜、棉花等农作物上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项领先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高度关注。在他出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时为这项研究作了两次批示,以促进这项成果在“一带一路”上开花结果。
竹林螨害引起习近平关注
福建省具有”中国毛竹之乡”的称誉,全省常年种植毛竹面积达1200多万亩。早在90年代全省毛竹大面积遭受螨害,闽西、闽北、闽西北山区大面积竹林因遭受螨害出现落叶、叶片呈褐黄色甚至枯焦,许多地方成了大片“光杆竹”。毛竹遭受螨害的灾情在南平、三明、龙岩等地60多个县市蔓延。在一个省发生这样大面积毛竹螨害,在国际生物学上属罕见。
福建省毛竹面积占全世界的1/4,毛竹蓄积量居全国首位。毛竹,对于当时的福建省农村来说,是“绿色银行”,竹林大面积受灾,给农村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靠竹山致富的农民因竹林遭受螨害,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收入大大降低,甚至因竹林的螨害返贫。
竹林的严重螨害,引起了农民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福建省林业和农业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1996年4月,作为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专门研究螨类的副研究员张艳璇,根据调查结果在福建科技报上发表了一篇《福建省毛竹害螨爆发成灾及综合治理意见》,文中提出了纯竹林是造成毛竹害螨爆发成灾的观点,她提出了恢复混交林是治理毛竹害螨的重要措施。然而,这一观点遭到了各有关方面的反对,她为此一度陷入了这个项目研究的孤立。
张艳璇关于福建省毛竹林害螨爆发成灾的研究引起了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的高度重视,于是,由福建省农科院撰写“叶螨危害蔓延严重影响福建省竹业生产”的呈阅件上报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该呈阅件引起了中共福建省副书记习近平高度重视,同年11月20日,习近平亲自在呈阅件上作了“请福建省林业局指导有关地市县开展毛竹的科学种植和综合治理工作”的批示。
福建正式立项研究
习近平的批示转到福建省林业厅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进一步弄清毛竹的灾情,《毛竹叶螨生物学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正式立项,并由福建省科委出面协调,组织林业、农业及福建省农科院等3家科研骨干部门及南平、永安、建瓯等地森防站组成《毛竹叶螨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组,并由福建省林业厅森防站作为第一主持单位,张艳璇作为第一主持人。
项目立项后,张艳璇带领项目组成员相继考察了毛竹螨害重灾区,目睹一些农民想靠种植毛竹奔小康的梦想破灭了,只好背井离乡另谋出路。她告诉记者,最令她刻骨铭心感受的是南平延平区大横乡常坑村,整个竹山看不到一片绿色的竹叶。村主任还痛心地对她说:“如果你治好了毛竹的螨害,我给你立碑。”张艳璇听后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福建省毛竹林害螨暴发成灾是国际上非常罕见的有害生物失控现象,张艳璇率领的科研团队经过对全省60多个县市近200多个竹山调查结果,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毛竹在进化中已形成混交林稳定的生态群落结构,该和谐而稳定的结构为天敌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毛竹害螨在天敌的控制下不成灾。由于当时各地为了满足对毛竹需求量日益增长的需求,砍伐了大量的混交林改造成纯竹林,地面经过垦复无杂草群落,造成捕食螨过度寄生(杂草及一些植物的花粉)消失,越冬、越夏环境恶化、天敌难以繁衍。同时,由于大量使用烟雾剂熏杀毛竹毒蛾、掠夺性砍伐等综合因素造成天敌大量死亡,使得毛竹害螨从天敌的制约中解脱出来,从而使次要害虫上升为灾害性害虫。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