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直接导致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增加防治有害生物的难度,并且会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过高,危害人畜健康。与此同时,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还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病原物再增猖狂。此外,最大的危害是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在中国,生物农药已经发展了20多年,现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快速发展。由于原来农药不科学使用,给生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威胁到粮食的安全。随着科学的发展,国家提出化学农药残留不被降解,需要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恢复生态环境,也为此给生物防控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
邱博士指出,当前由于国家需求、人民健康需求,要求生物农药迅速发展。他认为,目前国内生物农药属先进水平,在研究范畴和研究水平方面,都领先国际,天敌在全世界的使用面积最大。而且在研究领域上,国外都是靠收购科学家,收购技术、产品,而我们国家都靠科学家自己研究,成果转化,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他表示,生物农药尤其在这5年中发展最为迅速。他说,随着人民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相信生物农药将会与化学农药争夺阵地。
邱博士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的高产和增产是过去长期需求的目标,农药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过去使用者为了获得高产和增产通常习惯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以保证粮食的生产,随着长期不断单一地使用剧毒的化学农药而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也付出了代价,人们正在认识过程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农药生产主要是仿制国外过期的专利产品,所以品种较为单一,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较少从而是我国的农药行业也面临着急需新型低毒低残留新产品的更新换代。
为了保证我国的农业在不危害人畜健康、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寻找出一条能够有效控制植物病虫害的新途径。他说,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物或生物体中提取物对农作物病虫害具有抑制活性且对人畜安全和环境友好的农用生物制品。他表示,中国要研制一批拥有民族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引领科技创新的、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多功能的生物农药新品种,就要对生物农药的制剂加工、产品质量、农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及规模化生产等一系列问题开展研究,以保障农产品安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福建“以螨治螨”生防技术地位领先
在生物防治的领域中,邱博士对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张艳璇博士研发成功的“以螨治螨”生物防控技术表示赞赏。他说,在生物防控领域中,“以螨治螨”是生物防控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是用天敌捕食螨来消灭害螨,以达到少用化学农药甚至不用农药,以保证食品安全。
张艳璇博士1981年开始从事农林螨类分类、生物学、生态学、生物防治方向的研究,系统研究胡瓜钝绥螨(天敌)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以危害柑桔、棉花、茶、毛竹、苹果、弥猴桃等20多种作物上10多种害螨为猎物的生物学、生态学,在国际上第一个证明并确定胡瓜钝绥螨可作为有效天敌控制上述作物的害螨危害,为我国害螨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一个优良天敌品种和有效途径,并获多项发明专利。
以张艳璇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研制成功胡瓜钝绥螨人工饲料配方和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解决了困扰我国40年来的捕食螨工厂化生产-产品包装-贮存-长途运输-使用技术与环境相互协调五大难题,建成我国第一个年生产能力达8000亿只的捕食螨商品化生产基地。30多年来,她的“以螨治螨”生物防控技术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相关作物上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她共在国内、国际(英国、日本、荷兰、印度)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40余篇被CAB收录、3篇被SCI收录,《福建竹螨生物学与防治》英文专著(ISSN 1461-0183)2000年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正式出版。该研究成果在2009年1月9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邱德文博士对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张艳璇研究员研究成功捕食螨并产业化使用在农作物上取得的成功,深表赞赏。他说,张艳璇博士几十年来踏踏实实地在捕食螨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他指出,以张艳璇博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在捕食螨研究、推广和产业化方面做得很成功,并在全国做得最好,应用面积最广,可以说是中国生物防控技术上领域上的一面旗帜。他希望,张博士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方面能作出更好的成绩,为国家生物防控技术作出更大的贡献。(陈国明/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