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号称“中国陶都”,是闻名海内外的紫砂壶之乡。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入冬时节,记者来到宜兴,只见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出售紫砂壶的店铺,装修古朴、雅气,各种造型的紫砂壶,琳琅满目,让人感受陶乡陶艺的魅力。
宜兴紫砂壶始于宋朝
宜兴紫砂陶生产历史悠久,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历代的紫砂艺人在细心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及自然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传统画和古代陶器、添器、玉器、秦砖、汉瓦、唐镜瓷器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获得了高度艺术素养,从而设计和发展了形形色色的紫砂茗壶造型,并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文献记载,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紫砂陶留有“喜共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梅尧臣也有诗加以赞扬:“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由于宜兴紫砂壶特殊的材质,使其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1.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越发的醇郁芳沁。2.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3.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即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4.传热慢,而且保温,若使用提携无烫手之感。5.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6.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壶色富于变化颇耐人寻味。7.宜兴紫砂有很好的可塑性,入窑烧造不易变形,所以成型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器形,使紫砂器的花货、筋纹的造型能自成体系8.独特的透气性能。所制的花盆透气不透水,栽培花木极易成活,不容易烂根。另外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而且隔夜茶也不会馊。
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俗称“富贵土”。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 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壶加彩,是紫砂与釉上彩工艺的结合,始创于清圣祖康熙末年,流行于乾隆年间。这类加彩紫砂壶,是精工细作而成的,为了使本色紫砂器绘上釉彩,进行了二次烧制。从事描绘彩釉的能工巧匠们用各种色彩的釉料,描绘人物、山水、花卉以及书法等各种图案,使壶的彩釉装饰得雍容华贵,艳丽多彩。这时的紫砂已不是一件实用品,它已经成为宫廷显示国力昌盛的标志,也是贵族们展示自己身份、地位象征的器物。
据史料记载,宜兴紫砂壶在明朝末年,大量被出口至欧洲大陆,并被外国商人命名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有关专家介绍到,准确的讲,紫砂并不是瓷器,它是一种更接近陶的器物。宜兴是中国紫砂壶的故乡,早在500多年前的明朝,宜兴的紫砂壶已经出名。便利的交通使当年的紫砂壶,被延着“一带一路”传播到了东南亚及欧洲各国。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