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妈祖文化走出去,扩大妈祖文化影响力,打造妈祖文化国际品牌,由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马六甲兴安会馆、新加坡福建会馆、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主办,马来西亚雪隆兴安会馆、新加坡莆田会馆、新加坡兴安会馆、新加坡莆中高平公会等社团组织协办的,“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暨中马、中新妈祖文化活动周于7月1—7日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先后举行。中共莆田市委副书记程强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妈祖文化 丝路精神 人文交流”,受到了当地政府、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妈祖信众、华人华侨和媒体朋友们的关心、关注,并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程强:妈祖下南洋意义重大
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诞生于莆田湄洲岛,自幼聪慧好学,识气象、通医理、善舟楫,生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受当地民众赞誉,后为救助海难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献出年仅28岁的生命。当地渔民感念其恩德,以朴素的感情和传统的方式在湄洲岛上立庙奉祀,希冀妈祖继续保佑百姓航海平安,她的事迹代代传颂,她的精神弘扬光大。自宋朝以来,随着海外活动的拓展,华人足迹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妈祖信仰也随着华人的足迹延伸全球。
程强告诉记者,由于海上情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华人出海时都要把妈祖作为保护神供奉起来祈求平安顺利。在明清时期,中国沿海大量的民众下南洋谋生,妈祖信仰在华人侨居地扎根,逐渐发展成当地华人华侨最重要的信俗之一。他指出,千百年来,妈祖信仰在一代又一代的传颂中,形成以“立德、行善、大爱”为精髓的妈祖精神,给人们做人、干事、创业提供了强大动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妈祖文化随着华人的脚步,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民众的精神纽带,充分展现了妈祖的独特魅力和凸显地位。他说,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2016年,湄洲妈祖祖庙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批遗产点。目前,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的妈祖宫庙已有上万座,分布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信众达3亿多人,每年都有400多万信众前往莆田湄洲妈祖祖庙朝拜。据统计,马来西亚有妈祖宫庙(机构)150多处,新加坡也有50多处。
2016年,发挥妈祖文化作用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今年5月份,“弘扬妈祖海洋文化”写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提出,莆田要发挥妈祖文化作用,建设世界妈祖文化中心。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传播、弘扬妈祖文化,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
程强认为,我们倍加珍惜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加大对妈祖文化的研究保护,使妈祖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更广泛的传播。2016年11月,在中共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及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邀请了包括海丝沿线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出席,极大提高了妈祖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他表示,这次,“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暨中马、中新妈祖文化活动周意义重大,因为此行将进一步弘扬、传播“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推动妈祖文化“走出去”,扩大妈祖文化对外影响力,推动妈祖文化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将秉承开放包容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开辟更多的经贸合作渠道,促进交流互动常态化。
吉隆坡:千年等一回的空前壮举
7月1日14时50分,由中华妈祖交流协会副会长、湄州妈祖祖庙董会长董事长林金榜带领民俗文化表演团、妈祖巡游护驾团130余人随湄洲妈祖驾抵吉隆坡国际机场,中共莆田市委副书记程强全程见证此次活动。马来西亚雪隆会馆会长丁才荣博士在机场接驾。
随后,湄洲妈祖金身在警车护送下前往吉隆坡天后宫,这是妈祖文化传承千年来,湄洲妈祖首次巡安东南亚。首站吉隆坡的妈祖信众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妈祖,舞龙、舞狮、锣鼓队等,盛大的场面吸引了不少马来人和印度人,更多的是华人信众热情地参与进来,有手捧花束的年轻情侣,更有由家人推着轮椅的老妇人,“看祖姑,祈平安”,大家都是怀着同样美好的期盼前来的。青岛市妈祖文化联谊会在仪式现场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妈祖文化书法家李西超亲笔题写的 “妈祖流芳福佑南洋”,“大爱妈祖恩施四海”书法卷轴赠予吉隆坡天后宫和湄州祖庙。当地各大媒体争相拍下这历史性的时刻。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