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但凡一个县域都至少有一个不同层级的工业园区(开发区),足以说明工业园区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举足轻重。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衡量一个县域经济特色的风向标。
孟夏五月,风和日丽,轻云流苏。走进诏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意间发现一个“海西婴童文化创意产业园”,觉得新奇;后又听说它是诏安工业园区的核心区,旋即起疑,诏安怎么会生成出婴童产业?
不料,在采风的选题会上,偏偏将工业园区的选题落到我的头上。
一
采访工业园区,初步印象有二:省级工业园区,创办历史悠久。
省级工业园区不值得夸耀。福建省有72个省级工业园区(不包括国家级30个),光是漳州市就有省级工业园区14个。漳州市所辖县区有11个,说不上遍地开花,至少并不稀罕。
创办历史悠久倒值得一说。诏安工业园区创办1988年,头尾已有30年。当年创办工业园区在漳州市只有3个。花落诏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区位优势。
1980年中央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主要依据是地理位置的优越,靠近港澳台,加强与它们之间的经济合作,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再则,福建广东是著名的侨乡,对广大华侨回乡发展经济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第三,交通便利,面向南海或台湾海峡,水运极为通畅。
诏安县地处福建省最南端的闽粤交界处,东望台湾,南临港澳。省里在布局工业园区时,将诏安县列入首批14个之中,是基于厦门与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其目的性是显而易见的,敞开福建省的南大门。
应当说,当年工业园区的规划相当有魄力,总体规划面积为38.88平方公里。
首期开发1.44平方公里(现称之为A区),经过30年发展,园区发展骨架已形成A、B、C、D四个发展区域,面积扩至为20.6平方公里。
诏安工业园区没能够实现当年的预期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汕头经济特区曾经一度受挫,也影响了诏安的发展。
外因固然不容回避,但在采访园区党工委书记林恵娜等人,答案是园区产业特色一直不鲜明,存在着小、散、乱的现象,也是导致发展迟缓的内因之一。
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抓县域经济就是抓特色,县域工业园区也应当以特色立园。
经过30年发展,如今形成了以婴童文化创意产业和健康养生富硒食品产业为主导,塑胶、服装、电子、汽配等相关产业为辅助的产业格局。
这样产业格局来之不易,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回眸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昭示未来。
初始阶段:定名为闽粤边界贸易加工区,“三来一补、两头在外。”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最早出现于广东。“三来一补”的最大特点是“两头在外”。设置边界贸易加工区,也是引进广东的经营模式。诏安县当年缺资金,由省里出面协调,与福建建设银行铁路支行合作,贸易加工区首期503亩。
第二阶段:1992年初春,邓小平南巡,激发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在这个背景下,省政府1992年8月批准确认贸易加工区为省级重点开发区,享受省级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再次确认加工区为省级开发区,正式更名为“福建诏安工业园区”。
第三阶段:2013年9月,广东、福建两省政府在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共同商定,拟建立闽粤经济合作区。闽粤经济合作区位于广东潮州饶平、福建漳州诏安两县交界区域。合作区将分为辐射区、核心区和启动区。2015年3月,诏安工业园区被确定为闽粤经济合作区国道324交界启动区,为6个启动区之一。启动区(先行区)、核心区、辐射区,依次展开、有序推进。
工业园区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升级。
产业是工业园区的支撑,特色是产业的生命力。产业兴,则园区兴。有特色就有生产力,更有竞争力。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产业上下游延伸,努力把特色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同时,按照错位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特色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形成磁聚效应。
我们欣慰地了解到,新一届诏安县委、县政府依然突出工业主导。
县委书记何德发在采风县情介绍会上,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五个抓手,将工业强县作为第一抓手。
工业园区管委会的高志君副主任为我取来了诏安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内有“十三五”时期“一城两翼三走廊”的空间开发格局。
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布局。
“两翼”中的西翼是以诏安工业园区为中心,特别提到了做大做强婴童文化创意产业。
为了落实县党代会精神,县委县政府在2017年1月出台了《关于整合做大工业园区的实施意见》,强调“特色引领、专业集聚、产城融合、联动发展”的思路。
应当说,县委县政府在抓工业上,有目标、有思路、有措施,而且将婴童文化产业作为诏安的产业特色之一。
我再次求证,那婴童文化产业又是怎样形成的?
这又得益于地利之便。诏安工业园区是潮商入闽第一站,也是海内外客商投资海西和产业转移首选地。
汕头市澄海区是全世界最大的玩具城。是迄今为止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最早授予“中国工艺玩具城”荣誉称号的地区,也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玩具生产和出口集散地。
当澄海的工业用地一亩涨到150-160万元,毗邻的诏安工业园区一亩不到20万元,自然成为承接澄海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诏安工业园区顺势而为,在工业园区B区辟出1500亩的地块,目前已经有14家婴童企业入驻。2016年产值14.02亿元,2017年争取达到20亿元。体量虽然不大,但在漳州市是第一家婴童产业园。随着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婴童产业的市场前景看好。
什么是特色?你无我有。
有特色就做大特色。工业园区新一届领导班子是2015年调整到位的,几经调研形成共识。管委会主任汤志远上任不久,就将工业园区B区命名为“海西婴童文化创意产业园”。
解读命名,彰显特色。“海西”,是区位概念,不仅对接汕头澄海、珠三角,而且辐射福州、厦门、泉州、宁波、杭州等地区,引进婴童用品、婴童服装、婴童食品等企业入驻;“婴童文化”、“文化创意”、“创意产业”不同的组合不同的解读,但都离不开文化和创意这两个关键词。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意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对于婴童企业而言尤为需要。
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婴童文化创意产业园第二期规划用地7000亩,坚持龙头带动、产业链招商,结合诏安书画艺术之乡品牌,积极探索开发儿童动漫衍生品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个高品位、环保型、乐园式、文化功能突出、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婴童园区。争取至2020年,培育年产值达10亿元的婴童用品企业10家以上。
立在星辉大道路口的“海西婴童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招牌,非常显眼,而边上“省级诏安工业园区”则为陪衬,由此可见主次之变化,特色之重要。许多人也许会忽略,在招牌的背面还有一行字——“因为聚集,所以专业”。
这是工业园区创办的初衷,工业园区如果不能要素聚集,价值就不能体现;如果没有专业配套,特色也就无从显见。
难能可贵的是,诏安县并不满足你无我有,而在追求你有我优,尤其当汕头市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构想。
相形之下,诏安县只有优在服务、优在环境、优在营商。
首先实施园区提升工程,全方位推进标准化园区建设,按照产城融合和园区整合提升的要求,做到“多规合一”,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升园区在供水、供电、污水处理、道路等方面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水平,同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和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
其次改善投资软环境,出台《服务企业“绿色通道”实施方案》,围绕“三抓三比、十项竞赛”活动,建立问题收集梳理、会商协办、沟通反馈、监督检查一整套机制,提出“企业接待日”“接访企业专门窗口”“领导挂钩走访”“派驻企业联络员”等一系列措施,指导各相关单位、部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举全县之力拉开全年项目攻坚大幕。
就在我前去采访的前一天,县委书记何德发、县长洪泰伟带领经信局、发改局等有关部门调研婴童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此次调研,主要加强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用工、物流、基础配套等问题,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工业园区也将工作重心位移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破解产业链缺失环节,补链、强链、扩链,实现抱团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产业链,做大做强婴童文化创意产业。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