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就是亲人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黄大发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把群众当亲人。黄大发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完全与群众打成一片,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做到说服不压服、讲理不武断、换位思考不居高临下。
在一次修渠放炮炸山时,落石砸坏了村民房顶,有人喊着拉他跳崖,他没有发火,他平心静气地说服了村民,并于当晚亲自到农户家诚恳地进行补偿。工程途径3个村、10余个村民小组,遇到了许多阻力,他要求身边干部“做事要大气,不要气大”,挨家挨户宣讲修渠的道理,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了心结。
黄大发当村支书,有事要开“院坝会”,没有“院坝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从不搞一言堂,遇事召开群众会,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组织动员大家为全村发展出谋划策。修渠缺资金,会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饭,大家一起干”,说到了乡亲们心坎上。大家二话不说,立马把自家的鸡蛋、黄豆、蜂糖拿到集市去卖了换钱,当天晚上就凑齐了救命钱。看着一堆皱皱巴巴的钞票,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修不好这条渠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作保证,拿命来换水!”
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宣告失败。面对乡亲们的绝望与埋怨,黄大发冷静总结了症结所在,“没有文化就没有方向,光靠蛮干注定修不成功。”1989年,54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3年时间,从零起步、从头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后变成了水利专家。除了自己学,他还带领大家学,并且号召集资修建学校,宣传“娃娃有前途,必须要读书”的道理。现在,许多村民讲起水利建设头头是道,变成了“赤脚专家”。村里还走出了30多位大学生,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文化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黄大发始终把百姓装在心中、把责任举过头顶,面对艰险打头阵、遇到难题自己扛。看着离地300米的悬崖峭壁,村民们心惊肉跳不敢动工,“太危险了,给多少钱都不干”,请来的专业施工人员也停下了手脚。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腰里栓一条绳子就翻了过去,完成了测量工作。在老支书的感召下,小伙子们也纷纷把绳子系在腰上,开始了飞檐走壁的施工任务。
对于摆脱草王坝村贫困的命运,黄大发有着难以想象的决心和毅力。他用36年时间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他一辈子一个目标,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几十年过去了,黄大发和草王坝人用双手凿出了奇迹。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上,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10万株蜜桔、李子已经开始有收益,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今年年底,全村将会胜利完成出列贫困村的历史进程。
黄大发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把不忘初心的承诺镌刻在辽阔的大地上,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水到渠成的欢乐
草王坝村隶属的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是中国建制最早且单一冠名仡佬族的少数民族乡,距历史名城遵义主城区7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65公里,是国家一类贫困村。1995年前,缺水、不通公路,6个村民组167户人家980口人,年人均粮食150斤,人均收入不足100元。
黄大发是个孤儿,他出生于1935年,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成人、成家,2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开始担任过大队长、支书。让乡亲们有水喝、吃饱饭,能通路、能通电,让孩子们有文化,是黄大发质朴的心愿。
为了带动村民修渠,黄大发顾不了小家。1992年,黄大发的女儿患肾炎走时只有23岁,离世时黄大发不在身边,儿子黄彬花满山去找,那时他带着人在修沟。那一年黄彬花13岁。同年,黄大发唯一的孙子、13岁的侄儿因患脑膜炎没得到及时救治而夭折。家里人都忙着义务修沟,有点钱也拿去了,穷得只有间破屋,黄大发夫妻商量一下,只好拿出了自己的棺木安葬他们。1995年端午节,水渠建成,涓涓举清水顺流而下,乡亲们杀猪庆贺黄彬花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那是高兴的泪水。
“大发渠”解决了沿途3个村庄的人畜饮水问题,1200多人获益,水田灌溉面积从240亩增加到720亩,水稻年产量从过去的5万多斤到如今的80多万斤。从过去喝水都困难到家家户户添了洗衣机,生活方式有极大改变。村里人搞起了养殖,少的养两、三头猪,劳动力强的养了上几十头牛、上百只羊,村民的生活就像吃甘蔗,节节甜。(文/戈壁)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