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台客家族谱开展对接
陈国强教授在《宁化石壁与台湾客家》一文中还指出:“台湾客家的祖先即在宁化石壁,宁化石壁是台湾客家寻根问祖的地方“。宁化有95%的纯客家人,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先大都出自宁化,特别是与台湾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而台湾客家乡贤回乡寻根谒祖多以原始的族谱记载为基本的考证依据。
宁化《巫氏族谱源流序》载:“五胡乱华,巫暹由山西平阳避乱衮州,转入闽之钊津(今南平),隋大业间,昭郎率子罗俊再迁闽之黄连峒(今宁化县),为宁化开山祖……”台湾《平阳之光》(巫氏宗亲总会十周年会刊)载:“十七世祖仕猷公,字福谦,原居宁化乌村溪,因营潮郡生意,取道潮州府丰顺县汤坑南田都,病故后,其第三子念八郎肇基于此。再传十二世孙乃需,于清乾隆十二年迁台湾开基。“台湾巫氏后裔依此认定他们的祖先就是宁化的开山祖巫罗俊,如今巫罗俊在台湾已被神化,台湾人把他雕成神像供奉于庙宇之中或祖坛之上,朝拜者甚众,香火颇为兴旺。
李氏,居台湾一百大姓之五,分布于台北、嘉义、凤山、台中等地。李氏家族的始祖李崇文,是宋代自宁化石壁迁出的李火德第十一世孙。台湾《崇正系谱》对李火德入闽及其传衍台湾记载甚详:"其南来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即李火德祖父),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梁,继入福建宁化石壁乡。"据史料记载,李登辉是李火德第26代裔孙。不过,现在李登辉自称是日本人,那正是他数典忘宗的证据。还有许多类似的原始族谱史料皆为宁台两地人民寻根谒祖提供了翔实可靠依据,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为进一步搭好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文化的交流平台,推动宁台客家文化的融合提升,促进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在中共宁化县委统战部的倡导下,宁化客家联谊会和客家研究会曾多次组织召开了宁化客家90多个姓氏宗亲代表座谈会,共同商讨如何做好对应台湾客家姓氏文化研究活动的有关事宜。会议要求对各自的姓氏族谱资料要认真仔细、更加深入地收集和挖掘,切实拿出具有翔实历史渊源的族谱资料供与台湾客家乡亲回乡寻根谒祖时核验考证、供与台湾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论证。会议还要求要择时举办宁台族谱对接成果展。目前宁化已掀起了族谱研究热,族谱对接成果展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之中。
宁台情缘,血脉相连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兴起、对客家源流的追溯,台湾客家人回宁化寻根谒祖、观光旅游者日益增多,“至今已有台湾组团90多个、3000余人次回到三明故乡寻根谒祖或观光旅游。”1997年6月24日,台湾姓氏渊源研究会理事长、《台湾源流》杂志社社长林瑶棋教授一行5人,到石壁客家祖地、客家公祠寻根谒祖,考察石壁与台湾客家渊源和各姓渊源。林瑶棋教授考察后说:“宁化石壁是客家人的总祖地,也是许多福佬人的祖地。”又说:“石壁的客家公祠,可以作为客家精神的象征。”
宁化在台同胞有2886户,14863人,在桃园县龙潭乡凌云村的兴隆新村聚居25户宁化同胞,自称为“宁化村”,是“宁台情缘,血脉相连”的真实写照。宁化在台湾的名人也不少,而有的已成为台湾的名人,从赖日臣等10多位乡贤来看……他们为保卫海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付出了努力,作出了贡献。此外,今日台湾的客家衣着、饮食、住房建筑、婚丧民俗等,均与宁化石壁村居民有着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在岁时节俗、嫁娶婚俗、民居建筑、丧葬、民间崇拜、禁忌等方面莫不如此,都是对原居地及迁徙地所继承和吸收的民间风俗的传承与延伸,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台湾客家保留和传承了宁化不少传统风俗习惯,如:“五月節,客家人所稱的端午節,民間傳說乃是為了紀念昔日“走黃巢”之故,這一天必須懸掛菖蒲和艾草等避邪植物,另一方面也連結到屈原投江的歷史傳說。”正是宁化关于葛藤传说和端午节掛葛藤、菖蒲习俗的传承。台湾客家饮擂茶的习俗,也是宁化擂茶之传播所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台胞回宁化客家祖地寻根谒祖后,纷纷投资故地创办实业,为改变祖籍故地面貌尽一份力量。据统计,现在宁化县共批办台资企业22家,其中独资企业12家,比如台资企业宁化振兴竹制品有限公司于1992年建成投产至今,效益显著。此外,台湾宁化同乡会与家乡相互往来频繁,对家乡的建设和赈灾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这些足以证明宁化与台湾有割不断的"五缘"关系。(文/宁化客)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