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感觉越来越好!”
一直以来,吴伯雄都为客家事务尽心尽力,他经常参加世界客属恳亲联谊活动,着力培植“亲情树”,深化了两岸客家血浓于水之情。近10年来,在世界客属总会的带动下,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等50 余个客属社团掀起“返乡寻根热”,并在台湾持续升温。
2012年,世界客属第25 届恳亲大会在客家祖地福建三明开幕。来自世界28 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客属社团组织2000 多名嘉宾,共同参加了这一当前世界上联系最广、影响最大的华人盛会之一。吴伯雄出席开幕式,并在致辞中激励全球客家人心手相连。他说,自己作为移居台湾的客家第4代,他深深了解什么是血比水浓、血肉相连的亲情。他指出,客家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文化认同,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切断的。因此,他鼓励全世界客家乡亲心手相连、共同努力。这位年逾七旬的客家骄子的祖先就是从开封南迁的客家人,2012年3月24 日,吴伯雄莅临开封,先后参观了清明上河园、大相国寺、开封府等处,并盛赞开封是一个值得一来再来的地方。2012年6月26日,吴伯雄从台北专门寄来他为开封府、大相国寺亲笔题写的“人文荟萃”和“宗风流远”题词。
2012年11月21—22日,74岁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和夫人戴美玉,第3次回到祖籍地永定县省亲谒祖。这次包括吴伯雄在日本的姐姐吴雪梅、在美国纽泽西的妹妹吴瑞枝、他的侄子吴志伟、女儿吴璧玲、么子吴志刚,几乎到齐。吴伯雄动情地说,这次祭祖,带着亲人来,意义特别重大。他表示,前些年是“回家的感觉真好”,这是第3次,“回家的感觉越来越好!”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吴伯雄说,他一直以这样的传统“勉励孩子”。他说,在台湾工作不管有多忙,只要是永定乡亲到访,自己都会尽量接见。当天一大早,思贤村村民早早就聚集在村口,备好了舞龙、舞狮、大鼓等,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他们的“宗长”和“乡贤”吴伯雄“大哥”,并将一幅描绘“思贤全景”的国画作为礼物赠送给他,希望他在台湾也能时刻感受祖地风貌。吴伯雄也向思贤村思贤小学捐款教育基金5万元人民币,他说:“今天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好可爱,他们是我们的将来,希望他们比我们这一代更好,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同时吴伯雄还向吴氏宗祠捐款,“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亲力亲为传承文化
吴伯雄具有深深的客家情结,早在上世纪末被公推为世界客属总会总会长时,就十分重视客家文化的建设。他深知文化的力量在于对人的心智、美学、道德的培养,是一个民族和民系的生存之根,是生生不息的灵魂与血脉。客家人之所以能够在五湖四海建功立业,靠的就是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客家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吴伯雄身体力行,满怀客家之情,联手两岸客属社团,在共同打拼经贸的同时,精心搭建“文化桥”,培植“亲情树”,开创客家历史文化的新局面。他亲自为台湾光电制造企业牵线,实现两岸光电、机械、旅游、农业等经贸行业的交流协作,效益双赢喜人。他还充分利用客家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沟通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以“话”(客家话)沟通,充分发挥客家话的共融性和亲和力,通过“话”的沟通加强和推进两岸客家人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以“祖”(族谱、祖祠、祖墓)寻根,通过对祖根地文化的挖掘、传承与提升,特别注重发挥宗族姓氏族谱和祖墓宗祠的作用,适时开展族谱对接、修编和大型宗族民俗祭祀活动,吸引更多台湾客家人回到祖根地寻根谒祖。以“戏”(木偶戏、闽西汉剧、大型原生态客家山歌舞剧)为媒,以现代手法、技术及表现形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戏剧,在此基础上编排出好的剧目从大陆入岛巡演,并力争创作出反映客家文化的大型歌剧、话剧、舞台剧、交响乐等精品及影视作品在两岸演(播)出。此外,他还在“土楼”上做文章,挖掘土楼文化,丰富世界文化遗产土楼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土楼的文化价值,打响“福建土楼·客家永定”这一世界品牌。(文/觅根)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