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台湾与晋江两地宗亲取得得了联系后,他们常来常往,越来越多的台湾宗亲相继回到东石寻根谒祖,两岸东石宗亲越走越热,亲如一家。此次回晋江东石寻亲的宗亲以50岁左右的为主体,还有几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祖先是乾隆年间迁徙到台湾的东石乡。当天,台湾基隆黄氏宗亲们还在晋江东石祖籍地参拜祖先、看祖庙以及家族茔墓。黄丁风表示,期待以后可以带更多年轻人回来大陆寻亲认祖,加强宗亲之间的联系。2015年5月18日,台湾基隆黄氏宗亲会隆重举行换届大会,泉州、晋江、檗谷等各个黄氏宗亲会也都应邀组团赴台参加了这个隆重的宗亲活动。
2016年5月中旬,在晋江东石镇第4社区的嘉应楼里,来自台湾布袋镇的蔡崇程等一行人回乡祭祖,特意带来了玉井房蔡氏清朝年间修订的族谱手抄本。对于东石的玉井蔡氏后人来说,这是一件珍贵的礼物,是记录宗族历史、延续家族血脉、传承家族信息的重要文献。54岁的蔡崇程说,10年前,他曾随父亲回过大陆一趟,但只在东石短暂停留,对此深感遗憾。他一直想再次回祖籍地和东石的宗亲好好叙叙旧,感受一下故乡的风土人情,一起进香谒祖。原来,东石玉井蔡氏早期的族谱由于历史原因被毁,现有的族谱史料是上世纪70年代从台湾玉井蔡氏那里复印而来的简体版,部分世系、辈序不完整。福建济阳柯蔡东石分会会长蔡永平表示,相较而言,蔡崇程带来的这份手抄本族谱,内容更为翔实,世系源流更为详细,对于研究两岸蔡氏宗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他说,两岸通过族谱的对接,可以追本溯源,诠释两岸的血脉亲情。
两岸东石信奉神祇——“三王公”
过去,许多东石宗亲都居住在台湾,因为两地仅隔海峡,近在咫尺,往返非常方便,大帆船从晋江东石到台湾只需一昼夜时间。东石境主公——“九龙三公宫”庙,是每年上千台胞宗亲行香祭拜的所在地。由于早期行船人奉祀的神灵很多,宗庙也多;东石镇区的祠堂、宗庙至少达10处,因两岸交流密切,在台定居的东石人,也把当地奉祀的神灵带到台湾,兴建庙宇。台湾的许多宗祠、庙宇都来自东石,现在,嘉义县还有一座蔡氏宗亲早年兴建的“龙三公宫”,造型结构相同。每年都会有台湾宗亲前来行香,他们都会带着奉祀的“三王公”来“过炉”(表示家中的神灵是祖籍正神所派生的)。
因清末台湾曾被日本占领了50年,族谱记录整整差了两代人,因此当地的族谱大都只修到光绪年间。现在蔡氏在台湾宗亲虽没有确切的数字,但起码有几万人。据东石村老人回忆,清末民初,内地水泥还很稀罕,为了两地商贸利益,台湾同胞从台湾运来水泥,建造了码头。后来抗战爆发后,航道被封锁,这个码头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
西霞蔡是东石蔡氏三房的一支。据其族谱载,早在明末清初,郑军据东石抗清时,其族人蔡纯登(1592——1647)、蔡方爵(1637——1691)就是郑军中的大将。后郑成功渡台,族人跟随去台湾的很多。在对台贸易中,蔡氏凭借这种两岸的亲缘关系,发展十分顺利。据说,当时西郊(今五居)100余户,就置有大小船只20多艘。其中较突出的是建立“德泰行”的蔡树澹(1794——1861),其父早年渡台,住在南路蚵仔寮庄,以贩鱼为业,以后渐入佳境,开米铺,置盐丘,继而建造油坊盐栈,再造“兴隆”、“兴晋”、“德发”等号盐船,拥有油坊、房屋40多所,西边建层楼宅院,可以瞰海临江。
从族谱看,西霞户每个房柱都有到台湾谋生的情况。咸丰二年(1852年),修谱时,族中派两人到台湾,一人负责抄谱系,另一人专门收丁钱。族人广泛分布于嘉义、新竹、凤山、鹿港、南路、中路、北路,尤其在嘉义、新温、虎尾寮、蚵仔庄有更多西霞族人,当时迁台族人也将当地的神灵带到台地奉祀。据说,当时在台的丁数就达到700人,丁钱也收了3万多。
每年农历6月17日,是东石西霞蔡“王爷公”生日。现在,西霞的蔡氏村民在宫前搭建了戏台,迎接台湾宗亲的回来,宫前的石香炉还是台湾省云林县四湖乡蔡隆全蔡老列敬赠的。村民们说,多年来,年近花甲的蔡老列都带着10多名台湾乡亲,自金门搭船前来进香,宫内如今还有台湾台北林口大镇灵济宫敬赠的“北山显赫”的香旗。(文/帆影)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