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漳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漳州人开始移居台湾据地方史料记载,早在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就有两批漳州人去台湾。一批是参加护卫南宋末代小皇帝南逃的将士,他们在广东被元军击溃后,一部分人突围,逃往澎湖、台湾避难;另一批是同年4月元军进攻东山时,沿海百姓为避难而举家渡海到澎湖、台湾安居,成为在台开基和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使者。
明清时期闽南人大量迁台
明清时期,大量的闽南人迁徙台湾,具有时间长、规模大、自发性、径直性等明显特点,为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漳州迁台姓氏也有多种记载,其中,《南靖双峰丘氏谱》记载:明成化二年(1466年)南靖县书洋双峰丘氏家族的八世孙丘国旺、丘国时、丘国平三兄弟迁居台湾淡水。自此双峰邱氏第10世至15世都有后裔迁往台湾。据《青阳范阳卢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长泰青阳三世卢志盛渡海入台,垦荒创业,后裔迁台南,经300多年来的传衍已成望族。清嘉庆年间,卢姓后裔遵祖训回长泰寻祖。南靖和溪《徐氏元惠派家谱》记载:南靖和溪徐氏第八世徐宗鲁、徐宗显兄弟于明隆庆六年(1577年)迁台。云霄高塘郑氏二世祖郑仕鲁为谋生而东渡海峡,迁至台湾南部“围仔内”(今高雄县境内)开基。据悉,郑仕鲁之裔,迄今在台已有人丁万众,已历传20余代。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漳浦眉田张自然渡台,是漳浦张姓渡台最早者,400多年来,后裔分布台湾各地。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从大陆闽粤沿海调派班兵戍守台、澎,实行“以内地水师营分兵丁轮班戍守”的班兵制度推沿200年有余。铜山(即东山)至少有4万余名官兵分别先后赴戍台澎,仅澎湖一处就有16000余人,清廷准许班兵“年逾四十无子者”搬眷随军,又许兵丁就地娶亲,余文仪《台湾府志》所录《恤赏条例》并规定“兵丁娶妻及子女婚嫁各赏银三两。”许多退役班兵遂因家口在澎湖而定居于澎湖,使澎湖成了清代铜山移民台湾的主要流向之一。据台湾学者余光弘的调查报告称:“在清中叶后左营中人数居第二的铜山兵也引入不少人移居妈宫”。日据初期澎湖妈宫市区自称“铜山人”的居民有140户770人,占人口25.51%,为大陆沿海各地移民澎湖之最。这期间移居台湾的漳州民众达数十万人,是漳州向台湾移民的最高峰时期,仅宜兰一处就有“漳州四万五百余丁”。连横《台湾通史》记载,至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汉族人口已超过200万,其中以泉漳人为最。
1949年后,一道人为蕃篱把海峡两岸隔绝成了咫尺天涯,至使大半个世纪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处于分离状态。祖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持续发展,民间交往日趋频繁,从来不曾断过乡思的漳州籍台湾同胞,由于思乡心切,纷纷返乡探亲访友与亲人团聚,特别是1950年被抓丁去台的东山老兵纷纷回到家乡寻亲、定居。这些久别故土的台胞回到故乡后,寻根谒祖,与亲人团聚,他们祭祖扫墓,探亲访友,有的就在家乡捐资公益或投资建厂,发展实业,为促进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从而推动了漳台文化新的交流与融合。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