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相连的中朝友谊
借着初冬微弱的阳光,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片沉寂的彼岸,那是朝鲜边境城市新义州,也是朝鲜第二大城市。近距离眺望朝鲜,怎能不让人发出“一江两国,一边繁华一边荒凉”的感叹!
据说,上世纪60年代,中国遭遇3年自然灾害,许多当地的边民逃到朝鲜成了朝鲜的华侨。而今天,中国龙醒了,一个伟大的东方大国正在崛起,一个日渐富裕和强大的新中国让世界刊目相看,许多当年的华侨又纷纷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脚下的江水静静地流动,荡漾的碧波仿佛是一面被晃动的明镜,斩不断的流水照出了源源流长的中朝友谊。唐朝时唐高宗命大将薛仁贵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当地人民安居乐业。朝鲜人为了纪念薛仁贵将军,于统军亭相距不远的地方修建了薛礼庙。古庙历经千年,至今依然香火不断。
一般旅游者来到丹东,最想看的是在鸭绿江畔看隔岸神秘的朝鲜,但我却认为不能不去看看鲜为人知的虎山长城。历史外,秦汉和明代曾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丹东就开始修建长城,如今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段鲜为人知的虎山长城
虎山长城,即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也称辽东边墙。这座被岁月尘封千载的古长城位于鸭绿江下游与青河交汇处的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虎山村,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洲相望,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这里山势险要,形似卧虎,与对岸朝鲜“统军亭遥遥相对,是中外游客到丹东必游的胜地。
虎山原名马耳山,因两个并排高耸山峰,状似两只竖立的虎耳。人们都将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误认为是“山海关”。其实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有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就已明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据考古专家考证,虎山长城大约始建于500年前的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20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定虎山长城为万里长城东端起点。长城以虎山长城为起点,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宁夏,最后抵甘肃嘉峪关。由此使我国长城延长了1000多公里。而且虎山长城是一处真正意义的边境长城,登上这段早已荒废的古长城,能让人回味古代战争的漫漫硝烟,仍可嗅出刀剑撞击的味道。
来到虎山长城,不禁让人浮想连翩。虎山突起于鸭绿江边,平地孤耸,作为国门,长城选址虎山,意义重大。据载,丹东历次被外敌入侵,虎山首当其冲。虎山长城被视为军事要塞,是外敌入侵时首先遭到攻击的目标。因此,明巡抚都御史王之浩登监虎山要塞时,挥毫写留了 “高头极目海云东,指点扶桑可挂弓。衰柳迷烟知驿古,寒鸦带日觉天空。江流不尽关山迥,帝德无私雨露同。却笑楼船成底事,水边枯骨战图功。”的不朽诗篇。
隔江望朝鲜,一边繁华一边萧条。想当年,由于中国援助,朝鲜战争以平局结束,三八线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这也是冷战残留下的最后分界线。自从十年动乱结束,中国已经实现了番天覆地的变化,丹东变成全球化世界新的边界线。
黄昏,鸭绿江畔丹东,一轮带着寒意的夕阳,血盘般渐渐潜入江底,染着血红色的江面一派宁静。眺望雾气朦胧的彼岸,让人产生一种猜不透的神秘。与对面近在咫尺的距离也是一个世界之窗。看看江面坐满乘客距离不到10米观赏朝鲜的船只,随着悠悠碧波荡漾。中国的乘客并没有踏上彼岸的陆地,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岸边朝鲜士兵扛着步枪在巡逻,从拥挤的渡轮上下来的乘客在搬运重物。扛枪的士兵和背着袋子或柴火多少还有点寒酸的农民,成了鸭绿江彼岸一道另类风景。(文/陈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