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茶农的钱袋子鼓起来
作为茶叶合作社的领头羊,“如何解决漳平水仙茶销路问题,让茶农的钱袋子鼓起来?”
这是邓长寿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邓长寿是漳平市南洋镇第14届人大代表,他总结出种植水仙茶的秘诀。他说,他以茶树品种、农资采购、管理技术、加工制茶、品牌销售“五统一”,打造生态有机茶园,使茶叶品质逐年提升,实现化学农药零残留,保证了水仙茶的绿色品质。因此,他领导的合作社是国家级先进示范社,并获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共种植水仙茶3600亩,年产茶18万公斤,年产值近3000万元。
2012年以来,为了让茶农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邓长寿决定以该合作社为龙头,带领茶农种植水仙茶实现“五统一”的标准建设茶叶现代产业园,做大做强漳平水仙茶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2017年,北寮茶叶现代产业园终于入选福建省现代茶叶产业园项目。
为不断提升茶农的种茶、制茶技术水平,邓长寿以该合作社为阵地,先后开办了10多期培训班,经常组织专家对该合作社社员进行学习培训,还组织本地的“土专家”分别在课堂中进行分享、交流与探讨,双管齐下,极大提高了茶农的致富能力。同时,他还上下奔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如今标准化茶厂已建成投产20多家。
采取茶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是邓长寿让茶农腰包鼓起来的重要措施。他加快打造一批特色观光茶园、茶文化馆,延伸漳平水仙茶茶叶产业链。他认为,要让社员的钱袋鼓起来,就要善于借梯上楼,要善于草船借箭,要与进俱进,绝不能墨守成规。伴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运用,他决定组建电商运营团队,早早忙开,专门在天猫、京东两家旗舰店开设漳平水仙茶销售专栏。
近年来,在邓长寿的带领下,该合作社进驻了村级农村淘宝服务站,积极打造“合作社+电子商务+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以此打开漳平水仙茶销往全国的“大门”,茶农经济效益日益显现,实现网络年销售额200多万元,该合作社的茶农人均纯收入1.18万元,高出漳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
守护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平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北寮村原名“客寮”,源于清乾隆年间,广东梅县一带盗贼四起,闹荒灾,当地人无法维持生活来到此地租典山场,白天做工,晚上住草寮。1937年,因客寮靠南洋北部,故改称“北寮”。这一带崇山峻岭,林木葱茏,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宛若仙境,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种茶。故从元代开始,这里就大力发有茶叶种植,到明清时期已有相发规模,并有体味制作作坊。到了清朝末年,双洋镇大会村刘悄发从闽北建瓯购买水仙茶苗回去种植,由于十分适合当地土壤条件,故逐步向双洋中村、南洋北寮、梧溪推广,使这 一带成为著名水仙产地。
这里早期的茶叶制作工艺,以武夷山制茶工艺为主,同时吸收闽南制作乌龙茶工艺特点,创制了发酵介于闽北与闽南之间的工艺;鉴于水仙茶条索粗松,不便包装、贮藏,他们不断摸索,从条索状,到制成团状,再到制成饼状的传统工艺,这一工艺不同于闽南乌龙和武夷岩茶,造型独特,因其用木头方槽压制成四方块,用竹浆制成的土纸包装定型的特有工艺,加之外形扁平四方,故称“纸包茶”。但1949年前,水仙茶饼仅有双洋中村、大会和南洋北寮、梧溪等地少量生产。
邓长寿勤于思考,善于研究,专注于继承和提升漳平水仙茶制作工艺,重点参与了福建省科技厅《漳平水仙茶饼新工艺应用研究与生态园建设》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他多次参加农大培训,获得农民技术员高级技师称号;2013年,他被中共漳平市委组织部、党校聘为客座教师;他制作的水仙茶先后荣获2008年春季茶王赛三等奖,2010年春季茶王赛名茶奖、2011年漳平水仙茶半斗茶赛二等奖。
漳平市与安溪县毗邻,受铁观音品牌影响,漳平水仙茶品牌趋于走“清香型”路线,发酵越来越轻,致使漳平水仙茶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和品质特征逐渐消失。虽然市场有市场的规律,但邓长寿不忘父亲生前的教导:“水仙茶要有水仙茶的味道,滋味醇,要耐冲泡,喝完胃要舒服”。他深信水仙茶的品质,信任父辈带来的传统制作工艺,决心守护着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文/陈国明【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