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抵达溪源村,在一方山石上,镌刻着省老区促进会已故会长许集美题字,原来这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当年陈桂芳率建松政游击队和闽浙边地委在此打过游击。
村里建有一个“溪缘亭”,一副对联表达了该村的诚意:“古村旁倚,溪水有声唤君憩;新村侧立,清风无语邀客临。”有意将“源”改为“缘”,旨在以水结缘。
人居处,必有水。更何况,这里溪水是闽江源头之一。呵护青山,就是呵护清冽的溪水;保护水源,就是保护闽江的水质。
松溪美丽乡村看溪东,溪东美丽乡村看溪源。
溪源村位于溪东乡北部的龙头山下,龙头山有半步跨两省,一山连四县之谓,距离县城48公里。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溪源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荷池栈道,小巧玲珑,尽管地处偏远,可前来造访的人络绎不绝,其中还有来自浙江省庆元、龙泉的游客。原因这里是松溪县第一个五星级美丽乡村。
“五星级”?过去只了解宾馆星级管理、旅游景区星级评定,不曾听说美丽乡村还有星级评定。这是南平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的工作机制创新。不仅制定美丽乡村星级标准一览表,还拟定三星以上美丽乡村星级标准自查自评计分表。
美丽家园,共同缔造。松溪县在积极创建五星级美丽乡村的同时,从当地实际出发,出台共建美丽松溪工作考评办法,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全县统筹规划中。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专项整治河道120公里,铺设城市污水收集管网75公里、农村污水收集管网55公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溪源村村容整洁,井然有序,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农户相隔几户人家就设置两个垃圾桶,一个是会烂垃圾,一个是不会烂垃圾。
垃圾分类在城市里尚且不能完全做到,在偏远的小山村搁置两个垃圾桶,会不会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什么最难?回答一定是观念。观念是生活习惯养成的,转变观念,就必须改变生活习惯。
长期以来,农村脏乱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鸡鸭鹅狗放养门前院后,粪便随地排放,苍蝇蚊虫到处飞舞……
美丽乡村是建立在干净的基础上,美与净是相辅相成的,要美必须净,有净才会美。
美丽乡村建设从改变乡村环境做起。溪源村村支书、村主任当年就被群众称之为“垃圾书记”“垃圾主任”。
溪东乡实行“三定、三管”。即定各村书记为环境卫生保洁督导员、定卫生保洁队伍、定奖惩办法,管垃圾运转(全乡分为三片)、管公路养护(保洁员承包)、管河道整治(乡政府+村委会+承包人)。在此基础上,开展美丽家庭星级户创建、实行垃圾分类,制定家畜家禽实行圈养的村民约法,农村脏乱差现象得以改变。
在诸多农村保洁经验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松溪县创新了“可回收垃圾兑换银行”做法,深化“小手拉大手”活动内涵,形成“垃圾不落地、落地有人捡”的可喜局面,基本实现了卫生保洁全天侯、全覆盖的预期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可回收垃圾兑换银行”的做法首创于祖墩乡。乡政府指定一家便利店为“兑换银行”,村民或学生在此将可回收垃圾兑换成学习用具或日常生活用品,便利店则将回收到的垃圾统一集中出售,乡政府与便利店分别签订1年或5年协办合同,小店每年补助500元、大店每年补助1000元开办经费。便利店墙上挂着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垃圾分类兑换项目表、垃圾分类兑换零存整取制度和累计积分制度。项目表上,300个塑料袋=50节旧电池=10斤废纸……可以兑换2包食盐,其它垃圾也都有领取生活用品的量化标准,一目了然,广而告之。
“垃圾分类兑换银行”是祖墩乡2016年 6月建立的,是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后的又一创新做法。早在2014年,该乡就在美丽乡村“万人保洁”“垃圾不落地”的基础上,在集镇所在地上下店村试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引导村民把垃圾分为“可腐烂的”和“不能腐烂的”两类归集,“可腐烂的”垃圾由乡里统一收集进行堆肥处理,“不可腐烂的”垃圾又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类,不可回收的垃圾经过压缩后转运到县里进行无害化处理,真正做到循环再利用。
当你听到“10个塑料瓶换一个练习本、5节旧电池换一支铅笔、40个易拉罐换一盒牙膏、200个塑料袋换一盒肥皂”等做法时,且慢点赞。
通过垃圾分类处理,祖墩乡的生活垃圾量已连续三年年均递减10%以上,垃圾总量由2013年的1280吨降到目前的900多吨。
有人说,祖墩乡开这样“银行”做的是“亏本买卖”:松溪县是南平市最早全面实行农村垃圾“户清扫、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运作模式,垃圾运至县填埋厂处理,县里每吨给补助100元,如今祖墩需填埋的垃圾逐年减少,一年减量的垃圾折算起来,乡里少了几万元的补助,更别提还要花钱买兑换垃圾的日用品。可祖墩乡领导不这么算:政府只用小额补贴就推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提档升级。乡村美丽不美丽,关键在村民的行为自觉。实施垃圾分类怎样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需要行之有效的办法,使之潜移默化。“垃圾兑换银行”利用机制创新,培养村民的行为习惯。粗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变烦琐了,乡财补助变少了。但是,垃圾分类意识却在村民心里慢慢生根。反映出来的,是大家的生活习惯好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强了,随之而来的是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文明的提升,这样的“银行”不亏本。
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更是垃圾公害的治理者。垃圾分类推广不易,要求党员带头、鼓励村民和学生主动参与,就能做到一个村民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一个村庄辐射整个乡镇。祖墩乡还开展“美丽家庭”创建活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变“政府主导、群众被动”为“政府引导、群众主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先从美丽家庭创建做起。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祖墩乡是用垃圾分类的这种行为,来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习惯成自然,进而逐步养成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
为此, 2017年8月24日,松溪县在祖墩乡召开了“可回收垃圾兑换银行”促进垃圾分类推广工作现场会,推广祖墩乡以及美丽家庭星级创建活动的经验。
机制创新加上监督约束促进了农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卫生保洁评比自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星级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让范志雄主任非常感慨还有一件事。
2016年冬天,临近过年,考评抽查组来到西洋村进行明察暗访,发现溪边有一处垃圾未及时清理,正当拿起相机准备拍照时,被路过一个抱着孩子的大嫂看到了,她连忙说“我下去清理,能不扣分行不?”不等回答与否,就将孩子搁在草地上,挽起裤腿,下到溪边清理垃圾。
明察暗访只是手段,督促改正才是目的。当一个村民能够如此珍视荣誉,行动的自觉来自观念的进步。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