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2018年08月14日 11:16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受历代赐封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以行船谋生的船工渔夫亦逐渐增多。他们面对反复无常的大海,惟有从祈求神明庇护中得到一些精神安慰,妈祖信仰遂之传开,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褒封也逐步升级。
初时,妈祖庙只是莆田海边的杂祠。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领事路允迪奉使高丽国,船在黄水洋遇风暴。恰好此船上水手从莆田雇来,危难中祈祷妈祖,终转危为安。回国后,奏请朝廷,宋徽宗于是赐顺济庙额,顺济庙即当时宁海墩(圣墩)妈祖庙,妈祖信仰从此获得了朝廷的承认。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封崇福夫人,这是对妈祖最早的褒封。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莆田人陈俊卿为当朝丞相,他笃信妈祖,于是奏请朝廷诰封妈祖为灵惠夫人,之后,一路加封。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这样,自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直至清同治十一年,4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封号最长达64个字,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妈祖和孔子、关帝等一同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奠,规定地方官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列入国家祀典,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
妈祖在世时,身为女巫,实际上是与宋代道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广为流传的“窥井得符”、“灵符回生”故事,尤其是神人授予的铜符,从此妈祖神通广大,奔波海上,法力玄通,人称“神女”。这是典型的由巫得道而成仙的道教神话故事。
宋徽宗本身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他对妈祖首次封号,起因于北宋末高丽国王俣病死,其子继位,派使者来宋告哀。“宣和四年,俣卒。初,高丽俗兄终弟及,至是诸弟争位,其相李资深立俣子楷,来告哀。诏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等尉。”(《宋史》卷四八七)路允迪在途中遇险被妈祖显灵得救,才得以平安到达高丽。他回国后将妈祖显灵护佑一事上奏朝廷,宋徽宗赐匾“顺济”于莆田圣墩庙,开了官方妈祖信仰之先河,无疑对中国民间信仰起了巨大的推动。
由于朝廷对妈祖的首肯,妈祖神话中带有道教色彩愈加浓厚,如明代《三教搜神大全.天妃娘娘》把妈祖列入道教诸神之中,在妈祖“俨然端坐而逝”后,“见其舆从侍女,拟西王母云。”把妈祖的舆从车仗,直接与道教尊神西王母相提并论。明代《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又把妈祖说为“北斗降身,三界显迹,巨海通灵,神通变化”,这些著作把中国民间信仰的妈祖逐渐纳入庞杂多端的神仙谱系,提高妈祖信仰的深信度。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