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平安赐福慈善公益活动”在福州
2018年08月15日 11:25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悟演法师:善举创造和谐,爱心传承美德
为让这场慈善公益活动出现更显著的成效,主办方请了新聘任的“善缘联盟扶贫宣传大使”悟演法师到场向与会的各界人士作了开示。
悟演法师在开示中称,中华民族历来有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乐善好施、和衷共济的优良传统。为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之在我国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服务事业中发挥更大作为,培养和强化公民(包括组织)的慈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了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的当务之急。
悟演法师指出,大乘佛教的慈悲济世理念,是中国佛教开展慈善事业的理念基础,成为中国社会民众行善积德、从事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动力依据。他说,佛教经论中提到的建寺造塔,植树造林、施药疗疾,筑路建桥、掘井、造船、造作圊厕、扶危济困、供养沙门、启建法会等方面的社会公益事业,实际上也是自古以来中国各种佛教界组织实施开展慈善公益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为此,他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门,也是传播佛教、实践佛陀教法的重要途径,是佛弟子利乐有情、济世度人的修行实践的具体表现。
悟演法师认为,善举创造和谐,爱心传承美德,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乐善好施的文明行为,也是佛教界追求的目标。他表示,知恩报恩,是佛教倡导的重要理念。佛教“慈悲”为怀, “慈”是给世界所有的众生温暖、幸福与快乐,“悲”是拔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与痛苦。慈悲不只是对有缘人,对冤与亲都平等,无分别心,把他们的痛苦看作自己的,如是推广到一切有情,都能生起怜悯与爱护。
“千百年来,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团体、寺院、僧尼和信众认真遵行佛陀教诲,在救世济苦、奉献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广为世人称道。在历代高僧所致力的社会福祉事业中,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悟演法师在开示中向社会呼吁慈善。他指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当代社会,要改变公众公益意识的现状,就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包括佛教信众在内的广大社会民众自觉参与。因此,要在全社会上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理念,大力推广慈善公益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佛教慈善的道德氛围,这是佛教慈善事业走向大众化,并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他希望中国佛教界应发扬大乘佛法的勇猛“精进”本色,积极向社会各界推广佛教慈悲的慈善文化,树立在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中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从而调动和凝聚社会力量,促进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