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媒体上了解到,14个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工作推进会日前在苏州召开。14个古镇,10个来自江苏,4个来自浙江。德清县新市镇入列其中。
此则新闻激起我的记忆。2017年6月因去看望表哥而到访新市镇。
新市镇是江南七大古镇之一,江南古镇大都滨水而建、依水而立,大都有“古老之胜,水乡之美”。一条逶迤的水系,托起两岸白墙黛瓦、古色古香的老民居。新市镇也因水成景,因水成街,因水成市。
新市不“新”,较之其他古镇,新市建镇的历史算不上悠久。1700多年前的一场连绵大雨,使得今天新市西边的陆市泛滥成灾,居民纷纷东迁,渐成集市,因是新徙而成,故取名新市。
新市之“兴”,亦有特色。大运河穿镇而过,水网密布。全镇被水分割,“三潭、九井、十八块、三十六弄、七十二座桥”是明清以来对古镇的概述,形态各异的古桥又将古镇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诗意画卷。早在一千年前,诗人杨万里就曾在这里留下诗句:“人家两岸柳荫边,出的门来便入船。”
由于水路发达,千百年来,新市以舟为楫,商贸往来、市井繁华,逐渐发展成京杭大运河线上最大的水运码头,近代有“小上海”之谓也。10米见外就有一个河埠头,花样繁多的拴缆石,终究拴不住昔日商贸的繁华,千帆过尽,千年流逝,一去不复返矣。
正是小桥流水、摇橹推桨的风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与上海的电影制片厂,不约而同先后把茅盾名著《林家铺子》《蚕花姑娘》的外景拍摄地放在这里。岂此过往,据介绍2015年羊年春晚开篇序曲,也曾在此取景拍摄。“比屋傍河开市肆,疏苗盈野间桑麻,吴喻一曲随风度,荡漾河光映晚霞。”
最具特色的72座拱桥和36条里弄如今已经见不全了。所剩多少?表哥微微叹了一口气,可能不到一半吧。说不上具体数字,但记忆却深刻心头。如今当地人沿街自发建起一个个木雕馆、蚕文化馆、民间艺术馆等展馆,极力挽留渐行渐远的水乡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