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风水宝地——陕西龙源村
2018年08月15日 11:36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从荒坡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1999年3月10日,刘炜和他的妻子师丽珍用架子车拉着准备好的工具、锅灶、被褥等住进了沟里面一个破窑洞,白天他们夫妻一起修筑梯田,因为这里的土地80%坡比都在30度以上,地表干燥、不能存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只有把它治理成反坡梯田,这样才能有效的抑制土壤流失,土地才能有效利用。
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劳动强度大,他们吃的是红苕杂粮、野菜,喝的是沟里的泉水,干活累了不敢歇,地上一坐就想躺,躺下后立即就睡着了,晚上加班到星星出现是家常便饭。到了晚上,妻子还要回家照管孩子,往返步行几公里路,他一个人经常不脱衣服就进入梦乡。好多次老父亲半夜不放心顺着山路来到他住的破窑洞看他,多少次父亲见他困的把被子都登翻了,流着泪水给他盖上,然后一个人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儿子的鼾声起伏,父亲忍受不了儿子的劳累随即召开家庭会议,把其他四个儿子儿媳都赶进山沟一起治理荒山。每到节假日,家里所有孩子也进山参加劳动。就这样为了尽快恢复龙源村生态环境,实现刘炜的治理梦,他们一家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辛勤与汗水洒满了龙源所有的沟沟坎坎,截止2005年共完成荒沟黄坡治理9850亩,共建梯田580多垄,修建栏水坝3处,年栏泥沙120多万吨。被国家水利部确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区。
治理荒坡荒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生态建设打好基础,因为生态修复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修复任务大,所以除了全家人的参与外,刘炜说还把村上的贫困户以及闲散人员组织起来,每天给他们管吃管喝,每月发给他较高的劳动报酬一起进行植树种草绿化荒山。他们所采取的绿化措施主要把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结合起来。一是采取封育保护措施,强调自然修复,从2000年开始正式封沟育林,并由专人保护,禁止在治理区域内放牧,禁止开垦土地,禁止人们进沟挖柴铲草,采中草药,对本身稀有的植被严加保护,增强自然自我修复,效果比较好,现在的所有野生植被茂密旺盛,覆盖严实。
与此同时,刘炜选择了科学种树,加快人工修复生态建设。按照当地的土壤、温度、气温等,采取一树当家,多元种植的办法,生态林主要选择耐干旱的柏树为主,同时选择了像国槐、刺槐等耐旱树种,共人工栽植生态林8000余亩160多万株。为了让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他首先利用好当地为全球优质葡萄优质区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酿酒葡萄、鲜食葡萄及适宜生长的杂果树,已建成葡萄园4300亩,樱桃园200亩,桃园300亩,石榴柿子园430亩,梨园300亩,冬枣300亩等共计近7000亩,基本实现了园区生态全覆盖。
在龙源村,除了自身的努力,省、市、县等以及全社会给予的支持力度也很大,2000年以来特别是省直机关的领导及员工坚持年年都到龙源植树。经过验收,2016年龙泉公社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刘炜个人也获得了“全国绿化贡献奖”。
如今的龙源村,天蓝、水清、地绿、风景如画,环境更美。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