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猎文化点亮查干湖
2018年08月16日 08:47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见证世界渔猎文化的博物馆
渔猎活动是人类原始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经过了由猿到人一段最关键的进化时期。远古时代的查干湖与茫茫漠北乃至中华大地一道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
查干湖及松花江沿岸的青山头红石砬子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址证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查干湖畔类繁衍生息,查干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传说中的肃慎、东胡、秽貊三大部落到夫余、渤海时期,查干湖畔的先民们依然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使这种原始、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辽金时期随着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日益交流与融合,查干湖畔的农耕文化才逐渐发展。
从传说中的肃慎、东胡、秽貊三大部落到夫余、渤海时期,查干湖畔的先民们依然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使这种原始、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辽金时期随着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日益交流与融合,查干湖畔的农耕文化才逐渐发展。
查干湖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的紫光灵气吸引着历朝帝王,从辽代圣宗直至元代,每年春天都要带领群臣、嫔妃千里迢迢的来查干湖进行“春捺钵”,在湖畔举行盛大的祭湖仪式,凿冰捕鱼,设“头鱼宴”款待群臣使节。相传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攻占金国重镇塔虎城后,来到湖畔青山头,面对查干湖亲奉九种礼贡焚香祭拜,并将查干湖称为“圣水”。至明、清时期,查干湖的渔猎活动已经空前的繁盛,成为漠北的渔猎天堂,人间的乐土。
蒙古族历史上崇拜天地山川,素有祭天祭山祭水之俗。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征灭金国的塔虎城(新泰州)后,向前行军途中,在查干湖东岸山地,一眼望见烟波浩淼的查干湖,顿时心旷神怡,随将九翼大军立足青山头上,行九九礼,祭祀大水泊——查干湖。
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的查干湖,历史悠久的渔猎文化经过一万多年厚重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个性鲜明、古老神奇的魅力。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的查干湖,历史悠久的渔猎文化经过一万多年厚重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个性鲜明、古老神奇的魅力。在查干湖畔修建起来的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是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查干湖渔场于2008年7月共同开发建设的项目。这座标志性建筑从创意、策划到设计、施工,历时4年。该项目基建、装修装饰及布展共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4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是集文物收藏、展览、文化研究、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博物馆完整的展示了查干湖一万多年的渔猎历史,生动的展现了查干湖的自然资源、自然历史,并依其文化的同源性,对世界的渔猎文化、中国南、北方的渔猎文化加以总结概括,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成为查干湖、中国乃至世界渔猎文化的永恒的见证。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