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8年第2-3期

人间天堂丹巴藏寨

2018年08月16日 08:56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转发 打印

  丹巴甲居藏寨西距成都348公里,在中国最美的古镇古村中,丹巴藏寨名列第一。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丹巴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首。

  仿佛穿越一个久远的古堡世界
  丹巴藏寨指的是居住在丹巴县的居民形成的藏族村落,丹巴的山寨,旧称碉楼寨房。碉楼和寨房,原本是两类不 同性质的风格建筑,在时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碉楼寨房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一侧还配有厢房。但不论房屋和厢房如何建造,顶层外缘都环围着黄、黑、白三种色带,形成了嘉绒藏寨的一大特色。
  丹巴山寨是嘉绒藏寨中最具特色的山寨,尤以甲居、聂呷、革什扎和巴底乡最为突出,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远远看去,充满灵气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绿树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隐在密林深处的寨房,伴着时有时无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动感的绝妙山寨画卷随之展示在你的眼前。
  第一次来到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藏寨的人,都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在这崇山峻岭之中,矗立着无数古堡建筑群。古堡建筑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的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腰云海之中,仿佛有穿越一个久远的古堡世界之感。
  丹巴全县都有碉楼分布,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以位于丹巴县城以东约3公里的梭坡乡和中路乡的碉楼最具特点。其外形美观,一般为四角、六角,甚至十三角的高方柱状体,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墙壁十分坚实。这些高达30多米,甚至60米的古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依然矗立于山地、河谷之中,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过去和未来。这些古碉的作用不尽相同。传说最初是用来伏魔的,到后来碉楼却大多与战事密切相关。丹巴的高碉主要可分为四种: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其中以家碉及寨碉居多。这些碉楼碉门矮小,门板厚实,碉内用木板隔层,有的高达十几二十层,每层用独木梯相连。敌人来时,关上碉门,敌人就难以进入了,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据考证,这里的古碉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自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神秘的传说。古碉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古碉大多与民居寨楼相依相连,也有单独筑立于平地、山谷之中的。从用途上看,有用作战争的防御碉,传递情报的峰火碉;有用来求福保平安的风水碉;避邪祛祟的伏魔碉。据先辈传说,建造古碉一事,不可人为,须得神传仙授。造碉前还得卜卦、合气运,否则,反受其害。当地人们也因此相信,建造古碉非同一般的修房造屋可比,免不了一番惊天动地。
  丹巴人居住的寨子一般都修建在向阳的坡梁上,寨子由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组成,,一幢一幢外形美观,风格统一的寨房,寨楼古碉房子外墙用色大胆鲜明,红、白、黑的搭配藏味浓郁,寨楼多为坐北朝南,墙用石头砌成,墙壁沫上当地的“白泥巴”制成的染料,看上去如披上洁白的外衣,分外醒目。一般建造3层,底层是养牲畜的地方,2层为客厅和厨房,3层是住人的起居室,顶层设有小经堂,房顶的四角代表山、树、水、地,分别耸立着代表四方神的4座白色小石塔,上插经幡,每逢节日都要祭祀,通常一户人家住一幢寨楼。
  更令人惊叹的是梭坡古碉楼群,从大渡河对岸看,山坡上古碉楼错落有致、高高耸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一路延伸到雪山之顶,藏寨建筑完全与山谷、河流、森林、雪山、蓝天融为一体,就像一幅立体多彩的画卷,让人叹为观止。
  走在这里的山野村寨古堡中,恍若隔世。然而,虽然嘉绒藏族依旧大多过着传统朴素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与墨尔多神山为伴,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但行走在公路上,不时从身边掠过汽车、摩托车或者拖拉机,才会让人感受到这里并没有脱离现代化的社会。
  面对如此美丽的自然景色和藏民传统村寨、古朴的劳作和生活,让人不得不叹服嘉绒藏族祖先的智慧,建造了这天人合一的生态居所。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