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安:我国南方适宜推广5000亩再生稻
2014年2月14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农业经济司副司长方言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调研,看望中科院院士谢华安,谈强化粮食增产能力的科技保障建设。方言希望福建省和谢华安团队继续加强水稻育种技术创新与推广,重点突破超级稻再生高产和耐贮藏育种,为实现中国人饭碗装上中国粮做出新贡献。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主持的国家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福建)创新基地,2013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支持,纳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良种繁育与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资助经费1500万元,福建省配套1463万元。
谢华安建议,我国南方5000万亩单季稻田适宜推广再生稻,若能达到尤溪县15年平均单产890公斤的高水平,将有效提升国家粮食自率,每年可增产稻谷2000万吨,相当于福建省两年半的稻谷消费量。
谢华安说,据国家粮食局测算,我国粮食产后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其中农户存粮每年因虫霉鼠雀危害,造成损失400亿斤。我们通过分子创制,已获得一批耐贮藏特性的水稻育种新材料,将结合常规育种技术,突破耐贮藏水稻育种,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为国家粮食安全添保障
今年7月26日上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邀请国内同行专家,到三明市沙县官庄村,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主持的国家农业部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再生稻产业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片102亩,进行头季稻产量现场机割测产验收。
在沙县官庄的宏健家庭农场,专家组验收的机械化插秧“甬优2640”和“泸优明占”两个品种,头季稻亩产分别是578公斤、521公斤,机械直播的“佳辐占”头季稻亩产383公斤,示范片平均亩产494公斤。
记者现场了解,雇佣一个农机手,直播再生稻每天可直播种子20亩,只需支付雇工费150元,平均每亩播种雇佣成本不足8元。而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再生稻每亩成本大约150~160元。采用机械直播,可大幅度降低再生稻的生产成本。据悉,再生稻是播种一次收获两次的水稻,即头季稻收割后无需再播种,60天后即可再次收获,每亩可节约成本500元。
针对我国农业劳动成本已超过生产总成本50%、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种粮意愿不高等难题,近年来谢华安院士组织福建专家团队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与技术推广。2015年在沙县官庄村示范的机收低留桩再生稻示范,百亩片头季稻平均亩产453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272公斤,全年平均亩产725公斤。
目前福建省再生稻每年收获面积80万亩,机插机收约占30%。沙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全县再生稻年推广2万亩,机插机收占25%,扩大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的示范潜力很大。
专家组组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大洲认为,再生稻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轻简高效型栽培的稻作模式,突破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具有生育期短、产量高、米质优、省种省工、降低成本、助农增收等优质,可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一种技术保障。(文/蓝星星)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