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6年第9期

她不惮于在诗歌中燃烧自己——冯瑀珊及其诗作

2016年12月01日 16:27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2015年7月,冯瑀珊到福建福州参加第三届海峡青年节,参观了福州三坊七巷,从小就听着福州话长大的她,对福州感觉特别亲切。她说,“来到自己祖先的土地,会觉得离自己的祖先更近一些”,话虽如此,但生于1980年代的冯瑀珊已不是写乡愁诗的最佳作者了,她的上一代中生代亦不是,在台湾,乡愁诗最拿手的依旧是前行代——那从大陆过台的老兵、读书人,哪一个不留下几首过硬的令人潸然泪下的经典思乡之作?

  冯瑀珊的《茱萸结》在我这里已有一年了,因为一直未安排写她,也就一直不曾翻阅。之所以把她一直往后挪,原因来自于瑀字,我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想法并且也在今日获得印证,这个瑀字在电脑里会比较难找到,所以就有畏惧心,就拖着先不写她。这种心性自然典型诗人脾气,不讲道理的那种。也因此让冯在我这个系列即将结束的最后几期里亮相,虽有点歉疚,也算不辜负龙青、颜艾琳、紫鹃在微信里对我的推荐。

  如同台湾的大多数诗人出诗集喜欢请诗人作序,为冯瑀珊《茱萸结》作序的是诗人喜菡、颜艾琳、苏家立,此外还有作者自序一,和一篇未署名的小评论《谈瑀珊诗集〈茱萸结〉》,在作序这点上台湾诗人和大陆诗人有很大不同,大陆诗人喜欢请的是诗歌批评家,他们一般身居高校,有一个名头“大学教授”。这里面我想与两岸这么一个差别有关。

  话说2012年漳州师范学院(现闽南师大)和台湾明道大学联合举办的漳州诗歌节到南靖云水谣采风,晚上大家就着月色、凉风、啤酒、海鲜闲聊诗话,来自台湾的诗人、学者方群先生说到台湾诗人在台湾很金贵,因为各所大学研究诗歌的教授和学生都抢着要研究他们,也就是在台湾,诗人少研究者多,方群先生形象地比喻为,每个诗人分别被几个研究者瓜分了。方群先生的话让大陆诗人顿感悲伤,大陆这边,绝对诗人比研究者多,诗歌批评家因此显得十分金贵。

  这就是两岸作序为何台湾多诗人大陆多研究者的原因吧,一己之见。

  研究者作序图的是盖棺论定一样的定位,其可读性未免有点可疑。我私下认为,凡诗人个案批评其实只有两个读者:批评者和被批评者。而诗人作序其可读性就十分可观,譬如从《茱萸结》这三篇序中,我七猜八想大略勾勒出冯瑀珊的形象和人生际遇:这是一个丰富而多面的女子,美丽、英气、豪迈、脆弱、优柔、疯狂、执著……兼具,她有过纠结的堪称悲苦的情感最后都经由诗歌得到解脱,她在命运的挑战中载沉载浮始终抓住诗歌这艘不沉的船而安然驶过生命的激流浅滩,她不惮于在诗歌中燃烧自己在自序中她称自己已活过前半生,而实际上1982年出生的她所谓的前半生也才33岁,在台湾以前行代为代表的诸多诗人有着漫长健康生命的传统下,这33岁何其年轻,至多也就三分之一人生,用不上半生来形容。我想,当冯瑀珊活到我这年龄(47岁)再来说半生当也不迟。回想我的33岁,正是离开福建只身奔赴北京的开始,当时我也豪迈地说,我的下半生开始了。呵呵,可见,青春是多么相似,青春的毁灭意识、青春的死亡意识,是多么相识。从这点来看,我理解冯瑀珊。

  在《失落的户籍——致祖父和他的年代》一诗中我摸到了几条线索:1,“一九四六,当你从福州来到/民国三十五年,抛弃自己的籍贯”,我很喜欢“民国三十五年”这个时间表达在这里的出现,非常机智但也非常沉痛,民国三十五年其实就是1946年,但中国人一看就知,祖父在这一年来到了台湾,只有台湾还在使用民国纪年。2,作者的祖籍是福建福州。3,“军装上的荣耀被火枪擦亮”,作者的祖父是军人。4,继续往下读,我们读到了历史的不公正,读到了战争带给无辜百姓的身不由己,读到了回不去的故乡……

  2015年7月,冯瑀珊到福建福州参加第三届海峡青年节,参观了福州三坊七巷,从小就听着福州话长大的她,对福州感觉特别亲切。她说,“来到自己祖先的土地,会觉得离自己的祖先更近一些”,话虽如此,但生于1980年代的冯瑀珊已不是写乡愁诗的最佳作者了,她的上一代中生代亦不是,在台湾,乡愁诗最拿手的依旧是前行代——那从大陆过台的老兵、读书人,哪一个不留下几首过硬的令人潸然泪下的经典思乡之作?

  对冯瑀珊,她最擅长的还是回到自身的爱恨情仇,《茱萸结》之茱萸在民间有辟邪之意,诗人独衷“茱萸”莫不有需要逃离的一些物事或人?而这些物事或人又是轻易逃离不得以致纠集成结,这些,都是读者可以进入的阅读点。

  倘若冯瑀珊是大陆诗人,我当有更多了解她的机会,也当能对构成她写作的“何以如此”有更多切入的可能。现在,一切仅仅凭借猜测。连同《茱萸结》中“女诗纪年”一辑及“女游独白”一辑,我也感兴趣于此二“女”之于杨小滨“女太阳”之女,并之于阿芒“女战车”之女,三者在灵感上的近乎相同,倘记忆无误,颜艾琳似乎也有以“女”字为修饰语的习惯。这一切的“女”究竟始发自何人或者竟是不谋而合?我很感兴趣,但也只能遗憾地是,我不知道。

  无论如何,确实的,以“女”字为定语来框定一个俗常词汇譬如太阳、譬如战车、譬如诗,实在令人拍手称妙,并且妙不可言。

  冯瑀珊是来自网络并成名于网络的诗人、作家,这点和大陆80后一代是同步的。这一代包括以后的诗人托网络之福不用在纸版本打拼受制于编辑的审稿,实在幸运至极。在接受采访时,冯瑀珊认为,台湾网络文学中,存在太多粗制滥造的诗歌,网络为人提供了书写的空间,却也无形放低了写作的门槛,于是全民写诗,成了台湾网络文学的尴尬。

  在冯瑀珊看来,文学在网络泛滥成灾的后果是,连少量真正有意义的文学作品,也会被湮没 了。

  这时候,把文学从网络请下来,再回到纸上印成书请人耐心静读,好坏也就自现了。这是我想补充的话。【文/安琪[著名诗人]】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