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城里,梦在城外。《乡间的小路》就是给了人们一座梦之城,当你疲惫时,可以把一切名利、奋斗、爱情都放下,独自到城外的梦里去享受孤独、悠游。
但对女性而言,不是这样的。爱和梦是同一个意思,有爱才有梦,有他才有城。所以,女人的一场落花只为埋葬一座城,因为他不在了。没有了爱,梦也跟着破碎了,这座城就成了落花之城。落花之城里,连落日的出现都显得太辉煌耀眼,一切读起来,满是无奈和凄凉……没有了爱,甚至一座水城也会成为一个荒野,哪里还有梦呢。
所以,《乡间的小路》可谓是一个男人寻找梦中桃源的心声。也许很多人不会想到这么深的地步,其实很多歌曲是分男女的,有些是为男人写的,有些是为女人写的,并非所有歌曲都适合男女一起表达。所以,韩宝仪表达得像张明敏一样细腻时,我觉得很感动。当然了,还有别的女生也演唱了这首著名的民谣歌曲,但没唱对心情,伴奏也不好。因为编曲人没有琢磨研究歌曲的准确心情和曲风,在前奏的配器上就出了问题。我听了潘安邦的版本,有点美国的民谣风,虽然风格特别,但牧童这样的古典中国风的歌词,用美国民谣曲风不合适。只是潘安邦的嗓音很迷人,忽然就好奇他也演唱了叶佳修专门为他创作的《外婆的澎湖湾》,怎么没有大红大紫起来呢?他的嗓音和沙宝亮有的一拼呢,真是可惜。
说完了歌词,再说说旋律。为何说歌曲有点忧伤?除了歌词,这首旋律整体也是走下行线的,就像人的情绪是往下走的,不是往上跑的。这是这首歌曲忧伤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你怎么欢快地唱都是有低落忧伤的情绪,而且太欢快就显得别扭了。这首,还是张明敏唱得最好,欢快中抒情十足,抒情中忧而不伤,那点落寞真的在夕阳中变得诗意了。
感觉叶佳修是个爱做梦的人,他的很多歌曲都是表达着一种理想的梦境,比如《外婆的澎湖湾》、《踏着夕阳归去》、《思念总在分手后》都是关于亲人、爱人的生活梦,曲风和《乡间的小路》都相似。尤其《外婆的澎湖湾》成为了澎湖湾的形象旅游歌曲,让很多人为了这首歌曲而跑去澎湖湾看美景。歌曲的力量多么强大啊,但实际上这是人们向往着歌曲中寄托的亲情,希望能在澎湖湾找回一种爱,一种亲人相亲的家园梦。
叶佳修创作这首歌曲时,台湾正在进入工业时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田园风光正在日渐消失,祖孙三代同堂的日子开始变成各自独立生活,让人产生一丝对未来的忧愁。老家是人的精神疗养院,居住环境出现太多的改变总让人觉得自己也随着老宅消失了,乡愁不知寄何处。所以,当时台湾此类的民谣歌曲特别多,包括罗大佑、李子恒、左宏元等优秀音乐人,都在创作此类题材的歌曲,一时卷起台湾民谣风,而且吹到大陆后,至今还很有市场,毕竟两岸文化同源,审美趣味一致。比如通过中国好歌曲舞台走红的《南山南》就是典型的校园民谣,其实曲风没有独特性,旋律也很一般,但和作者自身故事结合煽情后,加上大陆人对民谣的一种无法抗拒的深情,使得这首歌曲特别火爆。由此可见,国人深受唐诗宋词影响,审美趣味永远都停留在这类民谣的婉约清新,和霍尊那种阴郁的忧柔缠绵中,很难像欧美歌曲那样或旋律大气深沉,或情感强烈高亢,或充满舞蹈的节奏感。大陆难得出来一个李健,可以赶上罗大佑,但这样的人才太少了。
城市的日新月异带来的重大改变,爱和梦割裂了,好像同根生的大陆和台湾一海之隔,如今通讯和通航道路都非常便捷了,但彼此心跳的速度不同了。其实台湾人的祖籍都在大陆,原来的爱也在大陆,后来那份爱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梦在大陆了,所以有些无奈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如果这样一份爱不能通过诗和歌表达,还有什么宣泄浓烈情感的妙招呢?唱吧,大声地唱吧,让歌声穿过大海的心,让歌声飞过大洋彼岸,让两岸的人看到大陆和台湾的《乡间的小路》是一模一样的,歌声里的牧童老牛至今还住在城外和唐诗里。如果你来大陆走一走,会发现大陆很多乡村的农民如今依然“荷把锄头在肩上,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爱在城里梦在城外,不管这个梦要做多久,都是一个中国梦。(孟丰敏【作家】)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