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特指福建南平窑黑釉茶盏烧制技艺,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建窑建盏”的制坯成型,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双手将泥拉成器坯,要成足在胸,一气呵成。灵活运用,推、拉、收、放等手法,找到器壁最佳形式成型。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文名称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批准时间 2011年5月23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所属地区 福建?南平 遗产编号 Ⅷ-188 遗产类别 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 福建省南平市
建窑,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分布在南平建阳水吉窑、南平茶洋窑、武夷山遇林亭窑,三处窑址统称建窑系。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建窑所产的黑釉“建盏”影响十分广泛,深受日、韩、台等地区茶道的重视。其中,“曜变天目”、“油滴建盏”等南宋旷世珍品被日本视为国宝级文物,饮誉四方。
建盏生产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元代中后期趋于衰落,明代停烧。数百年来,“建盏”的恢复和研究,一直为陶瓷界所关注、研究者所追求。1979年开始,离休干部栗金旺领着女婿孙建兴和女儿栗云及外孙女孙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历经艰辛,不懈探索,分析了数千片建盏残片的烧成规律,经过数万次坯釉配方调试,以及数千次烧成工艺的改进,来努力提高制品成功率。试制出兔毫、油滴、曜变等系列建盏,恢复了建窑系列传统技艺,终于使失传的“建窑建盏”系技艺复原,重现人间,让国之瑰宝重焕光彩。
2008年以来,星辰、建窑两所向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申报研制发掘的“建窑建盏制作(烧制)技艺”,分别于2009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栗金旺、孙建兴入选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福建省文化厅授予“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孙建兴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传承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迫切,建盏文化重新被人们所认识。日本人把中国的饮茶习俗发展成其独有的茶道文化,长期以来,优秀的建盏,是日本国上层阶级所珍藏和使用的宝物。如今,武夷茶正强劲崛起,建盏与茶紧密结合,必将也随之兴盛。
一只质朴、典雅的“建盏”就是充分利用了釉料的材质,把固有的潜在的美表现出来,它所给予人们的不仅是大自然和宇宙的壮观美,还有视觉和触觉所不能觉察到的,一种靠心灵才能感受到的美。建窑建盏的制作工艺,将流畅、简炼、实用的造型、精光内蕴的釉色和匠心独到的斑纹和谐地统一于建窑珍品中,使之无庸置疑地屹立于中国古代黑釉瓷制造的巅峰,成为一朵富有诗意的瓷坛奇葩。
“建窑建盏”是我国古代黑釉瓷的巅峰之作,对其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认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1年3至5月,一家三代传承人受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特邀,举办了“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成果展”。当我们走进非遗博览苑,静静品味建窑建盏的科技含量、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将会为这鸟语花香的光阴倍添一份春情春趣。
2016年3月22日下午,“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精品邀请展”在上海滩大美术馆盛大开幕(展期从3月22日持续至4月15日),“不为”建盏作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受邀参加本次展览。此次展览汇聚五湖四海著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向观众展现全国非遗精品。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