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在互联网里,打开了寨门
当前,在互联网普及的中国,互联网让广大农村获益,甚至互联网覆盖了少数民族地区,让少数民族地区在互联网里打开了寨门。
互联网让广大农村受益,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是一个侗族传统村落。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800元。2009年腾讯公益基金会,在贵州和云南启动了为期五年的“筑梦新乡村”项目,铜关村也是其中的一个被资助的乡村,起初也只是给村民们捐赠物资,比如大米、棉被等。但这种“捐资助学”依然是传统的老路子。
2014年,腾讯开始尝试利用移动互联网改变铜关村的现状。他们联合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在铜关村建立4G通信基站,并为接受互联网培训的村民发放了近100部智能手机。腾讯还整合渠道资源、组织村民用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建造了一组占地46亩,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的“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仅是侗族文化的交流平台,也吸引更多人来此旅游,为村民们创造家门口的收入。
如今铜关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村级公众服务号,包括村寨通知下发、投票调查、活动召集、物资征集、集资众筹、公共事务意见交流、文化活动分享、特产推荐等工作。
村里建了一个微信群,有什么紧急情况,只要在群里发布,群众便能快速反应。村中还有人在微信上推荐自家做的粑粑、米酒;也有不识字的老奶奶跟在远方打工的儿子视频聊天……。铜关村村支书吴珍刚说,前段时间,村里晚上发生了一起盗窃耕牛案件,失主用手机在群里发出呼吁追盗牛贼的消息。半小时后,村里的30多个人就截住了被盗的耕牛。
65岁的吴培珊老人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用智能手机与远在广东佛山打工的小儿子视频聊天。借着小卖部的灯光和WiFi,她静静地看着手机屏幕里的儿子。因为听力衰退,吴培珊听不清楚儿子在那头说什么,但她很满意,笑着说:“能看见儿子就好。”现在,她不仅会跟儿子视频聊天,还会用智能手机听侗歌、看侗戏。像吴培珊这样的空巢老人还有很多,互联网丰富了他们的留守生活,让他们可以和外出打工的孩子见上面。
摩托车是铜关村里最实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但村民们都是“无证驾驶”。有一天,吴珍刚收到办证消息后,便立即在微信群中发消息:“县交警大队在岩洞镇中学操场办理摩托车驾照,今天是最后一天。请大家相互转告。”消息发布后,很快就有回应了。办证当天,吴珍刚在办证处看到“铜关许多人”时,不禁发出感叹:“互联网村的信息真灵通!”
作为村内一支侗歌队的带头人,吴定芝自己组建了一个“大寨侗歌队”的微信群,用于召集歌队参加排练、演出、队员日常交流。建歌队群最初只是为了“省时间”,而且用家里的WiFi群发微信不花钱。吴定芝说:“在群里通知大家过来领演出的工资,比我一个个打电话通知要快,当天晚上就发完了。”如今,她还开通了微信支付,她想试试用“微信红包”给队员们发唱歌的工资,把侗家特产卖出去……对此,人们不禁感叹: “在互联网里,打开了寨门”。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