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台湾,时常能看到福建东山岛有一位孙先生所著的关于闽台历史文化的书籍和登在报刊上的文章,为增进台湾年轻一代对大陆的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台北东山同乡会会长林盛章说,他是在今年清明节带领35名台胞及其二三代子女到东山岛寻根祭祖告诉笔者的。他口中的孙先生,就是被誉为“乐当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两岸桥樑”的国家级文慱研究馆员、原东山县慱物馆馆长、现年82岁的孙英龙。
随后,笔者走访了孙英龙位于东山岛康美镇钱岗村的家,了解到孙老先生已办了第26届27届两届的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是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也是海峡论坛项目之一,他编著的《东山关帝庙闽粤分灵录》一书(15万多字)还分发给参加27届关帝文化旅游节的人员。
热心两岸文化交流工作
孙英龙一生从事文化文物工作,亲身感受到两岸同胞同祖同宗,血浓于水的关系。从东山岛与台湾岛的历史渊源关系就是闽台自古一家人的见证。早在明清时期,东山岛就有三四万人迁徙或当“班兵”被派守戍台湾、澎湖。1950年5月东山岛解放前夕又有4792男性青壮年被抓去台湾当兵,孙英龙的堂哥孙永年、表哥徐益三、母舅孙天助等许多亲人也在其中。据调查,现在台湾东山籍台胞达22万多人。但由于海峡两岸藩篱的阻隔,同胞间缺乏互相了解沟通,尤其是随着从大陆到台湾的老一辈渐渐凋零和离世,在“去中国化”教育中长大的一代年轻人对大陆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依附感正在降低。“那不是时空距离,而是人心的距离,乡愁的淡忘,血脉的疏远。”孙英龙说。?
“{长桥若能连海峡,我辈愿为担石人。”孙英龙认为,发挥自身职能和才智,为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多做贡献,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此,他利用自己在县慱物馆工作的条件,几十年坚持不懈地进行考古研究,下大功夫查找到许多联结两岸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关系的“桥樑”和“纽带”。早在1987年,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孙英龙等人发现的“东山人”古人类化石,也是福建省首次发现,把福建人类历史从已知七千年推前至一万年,对闽台人类历史研究作岀了重大贡献。10多年前,他为主考古研究的“海峡(东山)陆桥”,证实了台湾海峡中有一条浅滩,从东山岛向东偏南延伸,经台湾海峡至澎湖列岛,最后连接到台南。它是当年在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时,两岸之间最为重要的人类与动物通途。2009年12月,台湾海峡“东山陆桥”入选《中国国家地理》与中国地理学会联合推出评选的30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成为福建省唯一的入选项目。这些新发现成为联结两岸“五缘”关系的铁证。
1994年,经过孙英龙和两岸有关专家多年的查证,确认东山关帝庙为台湾1100多座关帝庙的香缘祖庙,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数以万计关帝庙继山西省解州关帝庙后的第二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由‘省宝’晋升为‘国宝’,孙英龙付出了3年多的心血和汗水。”东山关帝庙主任委员施朝晖说,经过精心准备,1996年初孙英龙受东山县政府委派,冒着严寒专程跑到北京,向国家文物局领导和有关专家汇报、申报东山关帝庙为“国宝”的理由,引起了高度重视。当年7月,国家文物局派专家组组长、著名全国文物专家罗哲文研究员等四位专家从北京赶到东山。专家组经实地评审,对东山关帝庙评价很高,一致同意上报,最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东山期间,罗哲文组长特意为孙英龙写了一幅书法题词:“忠义千秋传两岸,庙堂世代重东山”,题词下用小字写“访东山关帝庙题书呈英龙先生雅正。罗哲文,(盖章),乙亥仲夏。”“这幅题词内容很好,至今一直对我鼓励很大。”孙英龙高兴地回忆说。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