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华教授的《楼下村》一书成稿于1995年底,出版却是2007年,其中的周折我不尽了解,但楼下村能在十几年前就被关注,并独立成书,这在全国诸多的古民居、古村落中是幸运的,陈志华教授团队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台湾龙虎文化基金会的善举也是应当激赏的。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改革开放,得益于两岸交流交往。
在闽东有名的柏柱垟南侧,坐落着一片古民居群,恢弘大气,器宇轩昂,翼角飞翘,灵动丰富。即可远观,金黄色斑驳的夯土院墙、积淀历史尘埃的乌瓦与周边起伏的茶山、生机盎然的环境,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和谐而又差异的乡村画卷;又可近看,最能展示精雕细镂的工艺当属窗雕,各家有各家的特色,每扇有每扇的故事。如“樵夫采薪”“渔翁钓鱼”,“书生苦读”,“狄青比武”……每扇窗雕都在叙述着一个精彩的人文典故,每一道刻痕都展示着古时工匠的智慧和灵巧。
这就是2018年12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的福安市溪柄镇楼下村。
是的,楼下村的古民居有些年头了,如果从清嘉庆十三年,由明末爱国将领刘中藻后人建了村里第一栋大宅 “垟中厝”算起,迄今已有200多年。此后,村民在几十年间,以“垟中厝”为中心,陆陆续续建成三四十栋外形相近的传统民居,大门、二门、天井、廊庑、大厅堂依次排列,蔚为壮观 。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楼下古民居何以保存完好?专家的结论是福建多山,山阻水隔,偏安一隅。是呀,柏柱垟直到1994年才通汽车,修筑公路是为了纪念闽东苏维埃成立60周年。由此也反证,正因为当年偏僻,闽东苏维埃才能在这里扎根生存。
楼下村古村落保存完好只是地理上的原因?
采写古村落,一般多从“古”落笔,追踪溯源,分条析理;而我经过采访,发现建国近70年,楼下村不时折射出时代之光,值得浓墨重彩,那才是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
通过一个古村落的变与不变,充分反映了共和国的沧桑巨变。
一
走进村头的牌楼,一面镌刻“毛主席批示”的大理石碑墙,引起我的注意。
1954年,在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楼下乡南山村办起了“新康社”和“新福社”。两个社富贫程度不同,外在条件各异。到了1955年,条件差的“新福社”收成良好,而条件好的“新康社”却收成一般,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引发了共产党人在农村究竟是依靠贫农还是中农问题的争论。为此,《福建日报》1955年8月16日发表了《福安县楼下乡发生贫农社和中农社的教训》一文。同年底,文章被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主席看后亲批400多字的按语。明确指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力量主要依靠贫农,但中农是需要团结的力量,不团结中农是错误的论述。
毛主席的批示,推动当年福安县合作化运动。楼下乡的“中农社”和“贫农社”合并起来。1956年1月25日《新农村》报又发表了《中农社和贫农社合并了》的通讯,该文被选编入《福建农村合作社运动》一书。
这就是村口那块碑刻的由来。楼下村虽然地处偏远,但在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始终跟上时代的脚步。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港澳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