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9年第7期

火与水的洗礼

2020年02月12日 10:47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武夷山水一壶茶。

  徜徉在武夷山市的大街小巷,触目最多的,是各色不一的茶店,空气中弥漫着氤氲的茶香。如果你是每年采制茶季节4月中旬--5月中旬到访,漫步巷坊,一股浓郁的芳香扑鼻而来,那一定是周边有茶农在制茶。

  寻香扣访,你随便转进一家茶店,都会被热情招呼入座,让你品茶。你持杯在手,先闻其香,再试其味,小口小口啜品,霸气的茶汤在口腔内升腾,唤醒味蕾,稍许口齿生津,腋下生风,神清气爽。这时,若遇上健谈的茶人,还会为你娓娓道来,怎样鉴别上等的武夷岩茶。观其形,条索扭曲紧结,色泽油润;茶汤金黄或橙黄,清澈艳丽;看叶底叶缘朱红,呈现绿叶红镶边的特征。闻其香,干香、盖香、杯底香,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悠远;品其味,味浓醇厚,润滑回甘;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味轻醍醐,香薄兰芷”,感悟“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与其说你是在品尝武夷茶之韵味,不如说是在领略茶文化之高深!

  着迷、痴迷,随着意味渐浓,你就有了一探究竟的盎然兴趣。武夷岩茶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关于描写它的典籍佳句不胜枚举。但业界公认是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食单》,他慨然赞叹:“武夷茶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

  袁枚凭何出此言?凭的就是武夷岩茶特殊的制作技艺。

  武夷山制茶技艺,起于唐、宋,盛及元、明、清,尊于当代,从名传一方的蜡面、研膏、龙团凤饼、石乳、先春、武夷松萝直到清初的武夷岩茶,传承完善至今。即为13道工序,即萎凋(两晒两晾)、做青(摇青、做手、静置)、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毛火、走水焙、抢水焙)、扬簸、晾索、拣剔、复焙(足火)、团包、补火。

  但,重要的有两道:做青和焙火。其技术性也最强,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香气和独特的茶汤岩韵的重要工序。在业界盛传“三年做青,十年焙火”“焙茶手艺到了家,一年银子不愁花”。足见其工之难、其工之细、其工之绝也!

  “焙”字从“火”,本义是围火烘烤,名词为制茶场所。但据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刘宝顺介绍,在中国六大茶类中,唯有乌龙茶不仅需要烘干而且讲究“焙火功”,焙火郝还需足而透;在中国四大乌龙茶产区中,唯有武夷岩茶的焙法技艺是最精湛也最复杂。

  都说水火不相容,但对焙茶而言却是相互相成的。茶的冲泡主要靠水,而茶汤的口感韵味则源于焙。武夷岩茶重在吃水,以味取香。以火入茶,化为气,生成味,藏于水,成就韵,变幻无穷,曼妙无穷……武夷岩茶独特的烘焙工艺从而形成了其高香、浓味、耐泡以及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的“岩骨花香”和“醇厚甘滑”的品质特征。因此,武夷岩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火与水洗礼的结果。

  我不知道这一结论是否准确,是我在采访了刘宝顺之后,一点儿的个人感悟。

  武夷岩茶的烘焙工艺一般分为初制的烘焙和精制的炖火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功能不一,但都火与水有关。

  初制的烘焙主要是蒸发茶叶中的水分,故名“走水焙”和”抢水焙”;而精制的炖火具有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异构化作用、氧化及后熟作用。将茶叶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便于溶于水。

  是的,讲究辩证法,既要焙干水分,又要焙融于水。同样是火,也需要掌握火候,焙火有度。火功就是焙功。火功高低就是指茶叶在焙烘过程中吸收炭火时间长短的程度。既要焙足焙透,又要焙火适宜。不足不透,茶叶带有苦涩味、生青味等,难以入口;过火高火,则会出现炭化茶,破坏了茶叶内含物质。

  由此看来,凡事皆有度,而“度”是最难掌握的。武夷山茶人如今回归传统、崇尚碳焙。碳焙的火候掌握,全凭实践经验。碳灰的薄厚决定了碳火的强弱。高了,则将炭火上的碳灰加厚;低了,就将碳灰轻轻抹薄。而温度高低的判断,全凭感觉。不只是用手心,而是用手背,力求精准。

  炭焙技术性强,耗时费力,凭的是经验,结果却又很难控制,因此上等好茶就愈发显得可遇而不可求也。

  上等好茶还取决于第二阶段的精制的炖火。此乃堪称绝活,看去没几道工序,实则是把炭火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古人说:“茶为君,火为臣”。好的茶叶原料要有好的烘焙技术,才能做出上等的成品茶。而火功在武夷岩茶中尤为重要,炖火过程在掌握“低温慢炖”的前提下,灵活掌握炖火温度、时间、摊叶厚度来控制火功,以达到稳定、增进、完善品质的目的。这就是根据原料的等级、品种、做青程度、产地等因素——“看茶焙茶”。

  “把火吃进去!”刘宝顺一句生动的话。“吃火”是传统制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在茶叶足干的基础上,连续长时间的文火慢炖,不只是去水保质,而是对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和促进茶香熟化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把火吃进去,用水还原出“岩韵”。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精湛技艺可见一斑。

  清代名仕梁章钜当年语出惊人“武夷焙法实甲天下”,是基于他对武夷岩茶“活、甘、清、香”的全面评价。可贵的不是梁章钜对上等乌龙茶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而是作为一种“非遗”技艺、传统文化在武夷山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武夷山茶界名人姚月明生前曾对“活、甘、清、香”又作了新的定义,不只是局限在武夷岩茶,而是在乌龙茶上推而广之。他说四大产地各有侧重,安溪铁观音以“香”为首,台湾冻顶乌龙以“清”为要,潮汕凤凰单丛以“甘”为主,而武夷岩茶则以“活”为尊。“活”讲的是技艺,讲的是活水(茶汤)。

  当2006年6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作为手工技艺中唯一的制茶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益于乌龙茶、红茶制作技艺发源于武夷山,更是武夷山茶人有容乃大的名至实归。

  可惜的是,在当年申遗紧锣密鼓之际,一生为茶业研究、推广而竭尽心力的武夷岩茶泰斗——姚月明溘然长逝,没能见证申遗的成功,令人扼腕;可喜的是,申遗成功之后,武夷山市经过层层筛选,同年推出12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刘宝顺就是其中的一位。2015年4月,又授予6位茶人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它的传承与保护实质上与传承人密切相关。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授者,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关键因素。

  为此,武夷山市十几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大的亮点是2018年6月9日,一场名为“传承者·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技艺制茶大会启动仪式”在香江茗苑举行,16位传承人悉数到场(姚月明去世,另一位年老体衰)。这个历时三个月的传承活动,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致敬,也是彰显武夷茶企茶人不忘初心、专注严谨的匠心精神。

  2019年是武夷山市成功入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20周年。盛世兴茶,作为茶企茶人的最大心愿是什么?目前,我国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372项。怎样将武夷岩茶焙法技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或者说,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做好活态传承,在全国非遗文化中领先一步?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祥地,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当然,不会满足“武夷岩茶”品牌总价值693.1亿元(2018年度),而是追求更大的贡献。

  茶界泰斗陈椽教授曾说过:“武夷岩茶,制作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以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刘宝顺最大的愿望是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进入世界非遗。前些年他们为此努力过、推进过,他希望一如既往,持续作为。喜讯传来,国家文物局已将万里茶道申遗项目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有8个省联合推进申遗。一旦申报成功,武夷山就不是“双遗产”,而是“三遗产”,甚至“四遗产”,那么,武夷岩茶之“水”,岂不更加红火了吗!

  火与水的洗礼,期待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港澳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