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成为了村民自觉的行为
原来的桂峰和许多偏僻农村一样,传统农业占主导、满地畜禽粪便、沿路旱厕排排、环村小河臭气熏天、村民精神生活单调,破坏环境行为处处可见。自2003年村新两委上任伊始,提出了“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带开发”的发展模式,经过大力宣传,全村上下迅速形成了“只有发展旅游才能振兴桂峰经济”的共识,为此,创建一个干净、文明的旅游环境成为首要任务。在尤溪县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桂峰制定了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着力从“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态文化”这两大方面入手,通过引进项目、全民参与的形式,筹集300多万元用于生态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桂峰彻底告别了‘脏乱差’,村民过上了文明、健康的新生活,也给到此体验古民居文化底蕴的游客一个美好的印象。
在改造生态环境,创建“省级生态村”的过程中,桂峰村按照旅游发展要求,五大举措并行。一是大力宣传,使环保意识在村民的意识里生根,做到思想通、百事通、一通百通,确保建设工作顺利;二是保障“三通”,即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电;三是集中整治“脏乱差”,将人畜分居,拆除猪栏旱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在村域内建造4座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公厕,安装了38个垃圾桶和40盏路灯,建设一座垃圾中转站和一处大型垃圾填埋场;四是大力植树造林,以恢复“桂花原是岭头香”美誉,结合宗亲力量,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3000多株名贵树种,实现“屋在绿中”;五是琢磨出了一套可持续保持生态环境的方法,即一方面依靠民间组织,成立管护队伍,专门负责村域卫生保洁,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使村民从中感受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实惠,使保护环境成为了村民自觉的行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今的桂峰村全村群众的精神面貌悄悄的发生了变化,过去随地吐痰、乱扔脏物、损坏公物、乱砍滥伐等违反村规民约的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人讲卫生、讲公益、讲文明的社会气象,全村治安秩序良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建设目标,并多次获得市、县政府的表彰。2009年通过问卷调查,村民对村域内人居环境的满意率高达100%。
古村不再寂寞
走进桂峰村,最先来到的是石印桥,它始建于明万历32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之所以叫做“石印桥”,是因为桥的下面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石印桥可以说是桂峰村最热闹的去处了,这里种有金桂、紫荆等古树,树下是环绕石印桥的各种店铺,有杂货店、酒肆、小吃店等各种作坊,琳琅满目,令人目不霞接。
上百年树龄的金桂、紫荆在炎炎夏日正是枝繁叶茂时,“大树底下好乘凉”,入夏时节,不少村民也都选择来此纳凉避暑了。桥下流水带来山风,头顶金桂散发清香。人们在这里休息、接家常,好不自在。这里还有一家传统手工的百年豆花作坊,食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糖、酱油、果脯等佐料,一碗下肚,满嘴豆香,让游客有进村非尝不可的的想法。
古村让人感受苍桑的是许多石板古道,因为村里的房子挨得比较紧密,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发展,只有留下老一辈守在这里,所以整个村里人很少,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人,他们习惯了家乡的安逸生活。
流连桂峰村,穿街走巷满目皆古——古桥、古巷、古碑刻、古祠堂、古民居、百年老字号的“豆腐坊”“切面店”等,许多民居家中摆设的家俱乐部都是清代的产物。由于桂峰村300多户人家,清一色姓蔡,又叫蔡岭。蔡氏宗祠是桂峰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屋檐下牌匾繁多,除了一块清同治年间的“文魁”牌匾外,其余的都是后来挂上去的,但都显示了书香门第的骄傲。(文/天帆)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