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具备广义文化的属性,中医药既是理论知识体系,又是方法技能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是体系最完整的,中医药的理念和方法、特色和优势更有利于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和谐发展。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认为,中医走向世界是不可改变的趋势。“一带一路”战略助推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
传统中医药给科学家带来新启发
2015年12月7日下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演讲获得全场掌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赞叹:中国传统医药能给科学家带来新的启发!国际时评“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悬壶济世、为人类健康和福祉孜孜以求的科研勇者获此殊荣,可谓众望所归。屠呦呦作为中医药学者首获诺贝尔科学奖,无疑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并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同时也为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带来多方面启示。青蒿素的发明雄辩地证明,中国医药学确实是一个宝库,应当更加努力发掘。通过对传统中医药的继承发扬和发掘提高,研究者一定会继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中医药在几千年来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有所整理归纳。屠呦呦及其团队正是植根于先人的医药智慧积淀,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经过艰辛努力,最终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
新的医疗实践证明,不只是青蒿素,中医诊断和中药治疗还非常符合埃博拉病毒等其他高危传染病的诊治要求。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医疗资源,造福人类健康和卫生的潜力巨大。
其次,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中医药的潜力有望进一步发掘出来。以青蒿素为例,它的研发过程与中医药传统的“煎煮熬”截然不同。从药材筛选提炼、临床试验、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说明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将具有更大开发潜力和更好发展前景。
有些医药界人士认为,用化学方法提取后的中药,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实际上,从天然产物提取药品并非中药独有,现代医学中,很多药物原本就来自植物,包括阿司匹林、奎宁、麻黄素、紫杉醇、水杨酸、颠茄、莽草酸等。此外,与青蒿素类似,从砒霜中发现三氧化二砷,研制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药物,也是以现代科学方法所获得,遵循现代医学标准确立其疗效。
青蒿素故事表明,通过推进中医药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科技支撑;通过集成生物医学、系统科学等研究方法,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和技术;通过加强中医药科技规划和项目的统筹等多种措施,中医药必将更多造福人类。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