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打造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基地
近年来,厦门市充分发挥对台交流合作良好基础,在两岸中医药界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医疗服务、产业贸易等领域,先行先试,打造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基地。1988年,厦门市成立了厦门——台湾中医师联谊会,总会设在厦门,并在台北、台中、高雄设立了三个分会,台湾业界借助该平台,先后组织300多名学员参加在厦举办的各类培训班。
厦门大学中医系近几年对台教育规模也获得了迅速增长,目前在校中医学专业台籍本科生150多人。该校对台湾基层从业人员和中医爱好者的专业技能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仅2009年就举办9期足弓医学和经络腧穴养生培训班,受训的台湾学员达250名。与此同时,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一批该校学生赴嘉南药理科大进行交流学习,这也是厦门与台湾首次实现医药职业教育学生层面的交流。
目前海峡两岸中医药科研平台项目已被列入厦门重大科技平台建设,该平台面向大陆和台湾高校、科研机构及医药企业,重点资助中医应用基础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等,期待通过科研合作,在关键技术方面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在中药研发上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区特色的创新中药品种,推动两岸中医药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两岸中药材产业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厦门市有关医药企业同台湾60余家制药企业签订产业合作倡议书;国药控股福建有限公司同台湾中华医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胜昌制药厂有限公司等还签订了中药材采购协议。
此外,2008年4月建在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内的闽台中医药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福建省第一家医药博物馆,也是目前大陆唯一的室内外相结合、集历史名中医群雕形象展示、中医药名展览馆、自然中草药科普园于一体的博物馆。这里是宋代名医吴夲行医济世的地方,千百年来,他的慈济精神惠及八闽大地。
博物馆室内展馆500多平方米,一楼为中医药文化展区,主要展示厦门中医药历史、厦门、闽南历史名医介绍,厦门中医药工作现状、中医药古籍珍本藏书等,二楼为中医药标本陈列展区,主要展示中医药诊疗器具、药具、名医遗风、遗物等。馆外百草园种植有200多种中草药,具有普及中医药知识的作用。大陆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对青礁慈济宫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这座博物馆已经具备申报条件,如果申报成功,将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基地。
两岸应尽快启动中药标准研究
近年来,台资企业在闽开发中药材生产和福建省农业部门引进台湾特色草药种植已在八闽大地红红火火开展,如台资企业与柘荣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开发太子参生产和加工,明溪县农办引种珍贵中草药金线莲获得成功,成为目前大陆最大的台湾金线莲组培基地。2010年8月,由福建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与专业从事中药制造的台湾一条根实业社合资成立的福建省力捷迅生物高科有限公司占地28亩的中药材提取车间建设破土动工。该公司是,拟建设成为主营“柘荣太子参”GAP现代化种植、研发、深加工和内外销兼营的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首期计划投资2000万元种植太子参10000亩。这些都为闽台两地中药材的交流合作注入了活力。
然而,随着两岸中药交流与合作的不断热络,相应的措施必须跟上才能保证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化。为此,民革福建省委员会在福建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曾提出了“设立专项基金尽快启动中药标准的研究,制定两岸共同的中药标准”的建议。
这项建议指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和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以及全球经济的变化,两岸中药合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台湾在中药产业上对大陆的依存度高,目前台湾地区的中药材70%来自祖国大陆,双方在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研究领域已有一系列有效的探索与合作,双方在一些领域已进行了探索和合作,先后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闽台中医药学术论坛”、“海峡两岸慈济中医药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搭建了两岸中医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两岸中药领域合作走向实质性的阶段,但在中药质量标准上尚存差异。如:大陆注重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和质量控制,而台湾地区注重药材的优良品种和安全性指标,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为此,建议设立专项基金尽快启动中药材良种繁育和中药标准的研究,提高中药材生产质量,制定两岸共同的中药标准,以进一步促进两岸中医药交流。(陈默/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