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脉络

福建姓氏渊源与分布特点

2013-10-09 17:22 福建省台办

  福建在秦汉之际建立了闽越国,当时基本上还是贵族有姓,百姓无姓,因此史载的姓氏不多。晋代以后,中原各姓陆续南下入闽,主要聚居地从闽北向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流域发展。在长期的迁徙与定居中,各姓氏逐渐发展为聚族而居,这种现象是福建姓氏分布的重要特点。许多中原士民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在福建定居以后,各宗族依靠宗族势力争夺土地和山场等生产资料,并依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家族实力来谋求生产资料和经济利益,因而促进宗族制度的形成和巩固,并在沿海地区形成海商家族。

  一、福建姓氏渊源

  1. 中原姓氏南迁入闽

  从古籍上看,福建姓氏起源最早的是关于彭祖的传说。清代董天工在《武夷山志》中记载这个传说,说明至少在周朝,由于北方民族南下福建,福建姓氏由此而生。

  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浙江地区的越族逐渐强盛,建立越国,越人进入福建境内,设冶灶制兵器,有姓名的有欧冶子,为有史可证的最早姓氏。后越国被楚国灭亡,部分越人在越王族率领下来到福建,同闽族融合而成闽越族,其首领驺无诸建立闽越国,在秦汉之际活跃于中国政坛。闽越国史料稀少,只记有驺姓和刘姓、吴姓等。然而传说却有秦时将乐女子李寄斩蛇的故事,汉初何氏兄弟九人隐居升仙的遗迹,说明秦汉之际,中原人民南下,中原姓氏已逐步在福建产生发展。后来汉武帝灭闽越国,徙其民江淮间,闽越人口顿减。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人民迁居入闽,丰富了福建姓氏。如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太守王朗,王朗败走,乘船至候官,与候官长商升会合。孙策遣贺齐讨伐商升,商升乞降,其部将张雅、詹强不降,杀商升以拒贺齐。贺齐打败张雅、詹强,平定候官。此后,历史上记载大规模姓氏入闽的有: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原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主要聚居在闽北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随着八姓入闽的还有非贵族的杨、钟、梁、翁、温、卓等姓。此外,蓝、雷等姓的少数民族也在隋末唐初进入闽西南地区。

  唐总章二年(669年),闽广交界地区发生“蛮獠啸乱”,高宗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府兵3600人,战将123人入闽,驻扎绥安县(今漳浦县)。陈政在福建进军不利,唐高宗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军增援,随军的有陈政母亲魏氏及子陈元光。其部众均为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随陈政、陈元光入闽的将士共8000多人,其姓氏有:陈、许、卢、戴、李、顾、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在、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卜、尤、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薛、蒋等80多姓。

  唐朝末年,北方战乱,光州固始县王审知兄弟3人随王绪起兵,后进入福建。史载固始县有18姓随王审知入闽,据新编《固始县志》考证,当年随王审知入闽的有约5000人,姓氏有王、陈、李、张、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商、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骆、蒋、黄、包、袁、赖、邹等35姓。后王审知占据福建,大封诸将,这些姓氏在福建都得到较大发展。当今许多族谱都以随陈政、陈元光和王审知兄弟入闽的人作为入闽始祖,可见河南固始县是福建姓氏的重要渊源之一。

  宋代全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许多中原人士纷纷入闽,其中赵、简、游、范、杜、纪、程、姜、田、白、涂、袁、童、饶、华、凌、俞、钱等姓就是宋代进入福建的。元、明、清三代,福建增加部分少数民族姓氏,如畲族的盘、钟,回族丁、金、马、夏、郭 、蒲、田、时、贤、蓝、常,蒙古族的萨、出,满族的粘、溥等。民国时期,很多满族人改为汉姓,满族姓氏因而减少。近现代人口大流动,福建的姓氏也大量增加。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