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脉络

源远流长漳台缘

2013-12-10 11:45 福建日报

  神缘相通

  在神缘方面,信仰相似。台湾现存寺庙8000多座,崇拜的神明达数百种。在台湾民间共同信奉的四大神祉中,有开漳圣王、保生大帝、关帝君等三大祖庙在漳州,体现了漳台民间习俗相同的迎神、祭祖等活动场所。在众多寺院中,祭祀保生大帝、关帝君、陈圣王、天后妈祖等主神超过50座,开漳圣王200多座,关帝庙366座,保生大帝260座。此外,还有原龙溪县(今芗城区)凤霞宫为祖庙的玄天上帝宫庙100余座,平和的三坪寺、元宝宫,漳浦的威惠庙,芗城区的王爷庙、玉尊宫、习益宫,龙海的五恩宫等数十种宫庙都是台湾同类宫庙的祖庙。漳州地区现有266座宫庙被列为国家级和省、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些宫庙被认为是台湾地区同类宫庙的祖庙,影响广泛,在台湾的众多神祉中,除了大陆移民“分香”到台的“唐山神”外,还有很多在台湾诞生的广受民间信仰的本土神明,如台湾嘉义县新港乡的“思齐阁”,供人们凭吊纪念颜思齐;在台南兴建小城隍庙,以祭小城隍为名,实祀朱一贵神像;在嘉义县中埔乡社口村兴建“吴凤庙”,尊奉吴凤为“阿里山忠王”、“吴公”,以备人们瞻仰;在宜兰县乌云港立一座“吴沙昭绩碑”,奉祀吴沙塑像,让人们四时祭拜等等。这些本地化神明是台湾文化沿袭大陆文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大陆开台先民以勇气、智慧和生命创造台湾历史的重要见证。

  商缘相连

  在商缘方面,漳台商贸往来一向十分密切,漳州移民扮演着重要角色。漳州人的农业经营,在台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糖、茶、樟脑是清代台湾的大宗出口商品。漳籍的板桥林本源家族和台中雾峰林朝栋家族都因经营糖、茶、樟脑而获厚利。其中雾峰林朝栋从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一年(1890--1895)经营樟脑、蔗糖出名而成巨富。甲午之战前,林朝栋在台湾的林地达2万余甲,制樟脑和蔗糖作坊、糖铺达500多处。

  由于商业繁荣,贸易兴盛,清代台湾各地漳、泉籍商人设立的商会、商行组织达七八百家,广泛经营海外和对大陆的贸易。与漳州有较大生意往来的有台南南郊金永顺、鹿港厦郊金振顺、台北厦郊金同顺等大商行。甲午之战前,漳台两地贸易非常频繁,双方都在对方设置中转采购站;即使甲午之战后漳台贸易衰落,仍有台商在漳州长事经营。石码的台湾商会,则一直经营到上个世纪40年代。在经济贸易中,两地互通有无,长期互惠互助。道光四年(1824年),当漳邑食盐滞销之际,台湾官方和商界还倾力协助代为销售,总额约3万担,在漳台商业史上传为美谈。历经明清两代,台湾逐渐繁荣,两地经贸往来和商品交流十分频繁。

  漳台港口贸易非常发达。“台湾商船皆漳、泉富民所造,渡海贸易,以博赢利,一时商务繁盛”。尤其是明、清两代,台湾本港、鸡笼(基隆)、鹿港与漳州月港、石码港、浦头港、云霄港、五澳、浯屿、佛昙、旧镇、铜山港、宫口港、下寨港、梅岭等港口商贸往来,海上贸易,互通有无,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反映了两岸长久经济往来。

  总之,明清以来,漳台两岸贸易货物构成已呈互补形态。对此,黄叔礅在《台海使槎录》中有详尽记载。从漳州输入台湾的物品侧重于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有土纸、烟叶、砖瓦、陶瓷、丝线、漳纱、剪绒、鼎铛、布、草席、小杉料、雨伞、工艺品、中草药等特产;从台湾运入漳州的,主要以大宗粮食、蔗糖、生活用品、农副产品为主,如米谷、白糖、樟脑、桐油、面粉、水果、苎麻、海产品等。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