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印官”与尚武“剑官”
“延平郡王祠”正殿中配祀的甘辉、张万礼究竟是何许人?为何他们一人掌印,一人持剑呢?原来这里面的故事还真不少。
据说,甘辉、万礼二人皆是漳州人,又都是郑成功的手下得力干将,且悲壮死难于同一役。至于甘辉为何掌印,主要是鉴于其多谋善断的缘故。“掌印”,喻胸有韬略、掌管大权之意,故民间有“印官”之称。甘辉精通兵法,深谙谋略,甚有远见,而深受倚重。特别是北伐抗清一事,尤为精准。在郑成功率师北伐前,甘辉以为时机尚未成熟,“江浙地广,非数十万之师不可,实力不足,需待良机”,反对贸然进军,但郑成功求成心切,不为所动。后来,在取瓜州、得镇江后,甘辉再次献言,力主固守瓜、镇两地,稳扎稳打,缓取金陵。郑成功仍不采纳,遂导致将折兵损的大败局。万礼,则因身体魁梧,精于拳术,骁勇善战,有万夫莫挡之勇,而深得郑成功信赖,时与甘辉随侍左右,是故,造型以持剑形式呈现,明文以“剑官”尊之,寓威严雄武之意。从中反映了人民敬仰甘张忠义肝胆、英勇献身之情。
甘辉(?-1659),龙海市(海澄)东园村霞房人,明永历元年(1647年)参加郑成功的义军,任郑军亲丁镇、中提督;永历十一年(1657年)勅封崇明伯,号国公。
永历元年(1647年),郑成功在厦门招兵,他和蓝登、施琅同时入伍。翌年,随郑军攻同安,取漳浦,进月港,败闽总督陈锦;下长泰,卫海澄,占仙游,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擢为中提督,永历皇帝封他为“崇明伯”。
永历十三(1659年),郑成功率师北伐。甘辉随同出征,在围攻南京中,由于郑成功骄兵大意,中了清两江总督管效忠“诈降”的缓兵计,结果,被崇明总兵梁化凤以500精骑乘夜偷袭大败。甘辉力战不退,左右伤亡殆尽,最终被俘,从容就义。
万礼(张万礼)(? -1669),本名张要(又名九泽、万奔雀),平和县小溪镇后巷(今小溪镇新桥村)人,郑成功麾下五虎将之一,任后督,勅封建安伯。
明崇祯间,“乡绅肆虐,百姓苦之”,张要和一伙结义兄弟在诏安二都犁壁石大山安营扎寨,聚众造反,大家“以万为姓,永结同心”,张要为大哥,改称万礼,史学界习惯把万礼及其结义兄弟称为“以万为姓集团”。
永历四年(1650年),“万礼从施郎(施琅)招,领众数千人来归”此后,“以万为姓集团”数千人队伍成为郑成功军中一支生力军。万礼屡建战功,累升至后提督,与甘辉、赫文兴、王秀奇、黄廷并称为郑军的“五虎将”,在郑军将领排名仅在中都督甘辉之后。永历十—年(1657年),受封建安伯。
永历十三年(1659年)五月,郑成功率水军大举北伐,万礼亲任后提督,随队出征。在攻打南京战斗中,“万礼力御反击,独战于大桥头,杀人最多,为乱箭所射而亡”。其英勇壮烈,可歌可泣。
据《台湾外纪》载,兵败南京后,郑成功率残部退回厦门,追悔莫及,愧叹说:“是吾欺敌之过。”遂自贬王爵,在横竹路立忠臣庙,祀以甘辉为首、万礼次之的殉难将领十余人,也称“甘辉庙”(早已毁于火灾)。可见,甘张等众将士在郑成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台湾民间习俗信仰之神,凡生为护民有功,殁后为神亦佑民,建庙塑像崇祀,祈求福佑平安,如妈祖、保生大帝均为深受民间信仰之保护神。郑成功驱荷复台,建府设县,屯垦耕田,发展贸易,大兴文教,而深受人民的爱戴。正因为这样,在郑成功病殁后,为了缅怀其开拓创业之功,遂建祠庙塑像进行祭祀,同时一并把其忠心耿耿的心腹爱将甘张二人供奉其中,陪侍左右。正如庙中楹联所云:“生为遗臣,殁为正神,独有千古”(张其光)。因而,也就有了今日海峡两岸所有“延平郡王祠”中,出现的“同款”(即相同)祭祀模式,即甘辉、万礼二位陪侍郑成功的情景。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